《动荡年代:新世界中的冒险》(The Age of Turbulence: 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著
Allen Lane出版,25英镑,531页
FT书店价格:20英镑
不管你是否喜欢艾伦?格林斯潘,他那完美的时机把握能力并没有因为退休而有所削弱。在执掌美联储(Fed)近20年后,这位前主席于去年卸任。就在自传出版之际,他设法安排了一场扣人心弦的金融市场危机。
有些周期性事件暴露了央行行长们之间兄弟会般的神秘关系,今年夏季的市场动荡就是其中一例。在每位美联储主席上任之初,市场通常都会设法安排一个事件。1979年,格林斯潘的前任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接掌美联储两个月后,就不得不经历一场债市崩盘;格林斯潘本人上任不久就遭遇了1987年的股市崩盘。
凯恩斯:经济学应该像牙科
剑桥大学(Cambridge)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有句名言(至少在央行行长圈子里颇为著名),说他希望有一天经济学将变得像牙科那样平凡和普通。牙医们大可安枕无忧,知道自己手艺的无趣特点仍未受挑战。
央行行长渴望秩序:制定利率,调控按已知方式运行的经济,并实现价格稳定。1987年至2006年,在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期间,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漫长的经济扩张期间,看上去不仅在地缘政治方面,甚至在货币政策方面也似乎达到了这种“极乐”境界。结果没有这么好运。经济增速发生了变化;金融市场以奇特的新方式发展。今年夏季的市场动荡带来了新的矛盾。资本市场的不透明领域突然暴露出问题,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对此,各国央行有不同的答案。
格林斯潘自传的吸引力应该相对比较广泛——至少,与他在任时素以晦涩著称的言论相比,其行文更为流畅易懂。但从这本著作中可以看出,即便是比多数人所知更多的格林斯潘,也远比多数人想象中知道得更少。
央行行长是与众不同的一类人。在某种程度上,既像一个国际工会,又拥有兄弟会的秩序。他们拥有深不可测的权力和强大的内部团结(尽管近来在如何处理市场动荡方面存在分歧),通过精心灌输的敬畏,在外人眼中树立权威。有人曾经问现任欧洲央行(ECB)行长让-克洛德?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对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一个说穿了颇为古怪的计划有什么看法。日本央行当时计划购买股票,以提振日本陷入停滞的经济。“我们是一个互相赏识的协会,”他带着高卢式的幽默向一群困惑的记者表示。“因此,日本央行的任何提议一定是最好的方式。”
央行行长们认为,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绝地议会”(Jedi Council)——一个苦练修行者的精英组织,通过天生的智慧和艰苦的训练,被委以一个重任:维护长期被黑暗世界(价格不稳定的混乱旋涡)威胁的银河系的秩序。而正如格林斯潘所表明的,在央行工作实践中,确实存在不少“仙奇”元素。央行行长们最大的秘密,是他们使用的数据基本上与其他人相同。
对美国经济的全方位深入了解
而格林斯潘本人并非如此。任何经常与他交谈的人可以证实,他最卓越之处,并不在于对货币经济学理论的高度理解,而是他在脑海中对美国经济的“螺丝钉”(当然还有日益增多的“电路板”和“光缆”)形成了确实非同一般的数据库。正如我们在《动荡年代》一些引人入胜的个人叙述中所看到的,他将儿时对于棒球统计数据以及收集与传播信息之奥妙的书生式沉迷,升华成一条职业道路,首先是在一家经济咨询公司,然后进入公共服务领域。
也许,只有孩提时代的艾伦?格林斯潘,才会在看完牛仔电影后崇拜电报员而非牛仔。或许,也只有艾伦?格林斯潘,才会在与后来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记者安德里亚?米切尔(Andrea Mitchell)第一次约会时,邀请她前去他的住所,阅读他撰写的一篇有关垄断的微观经济理论论文。
正是这种对细节的了然于胸,才使他采取了一位央行行长职业生涯中最明智的举措,一个使他当之无愧受到人们崇敬的举措:他在上世纪90年代看出了美国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并认识到,一辆刚刚增加汽缸容量的汽车,无需过早猛踩刹车以防止发动机过热。
发现事态的发展趋势(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是一回事,做出政策回应则是另一回事。美联储观察人士会从这本著作里挑出两件事,其中一件甚至并不属于央行行长的管辖范围。第一件是格林斯潘有关处理90年代股市泡沫的回忆。第二件是他承认自己错误地支持布什总统的大幅减税的措施,事实表明,这是偏离财政稳健轨道上的第一个失误。
泡沫破裂后再收拾残局
格林斯潘有关股市泡沫的叙述,似乎为他本人增色不少。当今各国央行一般把目光放在商品及服务的价格上。而格林斯潘曾做出半心半意且并不成功的尝试,以求抑制股价。他在1996年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探讨“非理性繁荣”是否已主导整个股市,试图以言论来击破股市泡沫。但股市无视他的言论而大幅飙升,于是他得出结论,只有大幅上调利率(这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才能结束这种局面,而且最好是在泡沫破裂后再收拾残局,即采取措施以缓解其对经济的冲击。无论你对这场持续辩论的看法如何,他对政策回应如何演变的叙述至少非常清晰、明白和连贯。“实际上,投资者在给美联储一个教训,”他写道。“你无法说出什么时候市场估值过高,你也无法抗衡市场力量……我们再也没有试图去抑制股价了。”
相比之下,在减税问题上,他的不到位的道歉不那么令人印象深刻。格林斯潘的金字招牌意味着,国会各个委员会经常邀请他就各项主题发表看法。虽然美联储的权限要比职能范围更加狭窄的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和欧洲央行(ECB)宽泛得多,但有些主题与货币政策最多只有皮毛关系。
实际上,其中一些主题正是该书令人失望的下半部分的内容之一,如果将其删减,也不会对该书产生多大影响。他详细叙述了一系列问题。由于他的国会证词和其它一些言论,他的思想不仅已经广为传播,而且对于任何熟知他的自由市场立场的人而言,并不令人惊讶。例如:正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宣扬的那样,私有产权是个好东西;中国必须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并加快推行市场经济;对美国和全世界的能源需求而言,液化天然气是石油的一项有益补充,不过目前提炼和交付设施的规模尚不足;法国人对于自由市场的拥护程度不如美国人;等等。
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如果问格林斯潘关于纽约杨基队(New York Yankees)投球轮换问题,这位终生喜爱棒球的美联储前主席无疑也会对此提出一个拥有实证基础和经过广泛调研的观点。至于税收政策——美国政治中两三个最具冲击力的问题之一,也是国会山正当权限范围内的问题——格林斯潘对发言权的痴迷造成了真正的危害。在克林顿政府时期,格林斯潘曾支持过削减结构性联邦预算赤字的艰难努力,但布什在2001年刚刚就职,格林斯潘就对其提出的大规模减税计划给予了致命的支持。
格林斯潘对此辩护称,他还支持了相关“触发方案”,如果财政盈余开始下降(实际上也确实如此),“触发方案”就会降低减税的幅度。这种幼稚近乎狡辩。他肯定看到了布什政府在意识形态上的僵硬立场。正如民主党财政保守派提前警告过他的那样,他的证词被一个倾向于将勉强赢得(或者说根本未赢得)的选民授权运用到极致的政府所利用了。他的证词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更高联邦支出和更大幅度减税的毁灭性循环,从而破坏了格林斯潘的另一个共和党信念——由于减税幅度存在上限,因此,它比增加联邦支出的破坏性要小。联邦支出可以一直上升,但税率不可能降到零。由于布什的共和党统治着白宫,并且正如格林斯潘本人指出的那样,拒绝动用联邦支出否决权,因此,增加联邦支出和减税并不是两者取其一,而是同时实行。
误判华盛顿政治气氛
不出预料,布什政府随后得意洋洋地到处宣扬格林斯潘传达的主要信息,避而不谈这些观点的前提条件。格林斯潘现在承认,他误判了华盛顿的政治气氛,但对其想法又做出了如下注释:“我是一名分析师,不是一名政客;如果我需要担心自己任何言论的政治影响,这份工作就没有乐趣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不是一名分析师,他是美联储主席,至少是世界上第二有权势的人。要么在他的任务排名中,“寻找乐趣”比应得的位置要高,要么正如人们一直怀疑的那样,这个在政治精明的人,是在迎合一个将忠诚置于所有美德之上的新一届政府。
实际上,减税政策的失败,是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看到另一位美联储主席具有如此广泛影响力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件好事。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论据,证明货币政策制定者应将其活动局限在设定货币政策上,并且仅对其它事件如何影响这一任务发表评论。
我听到过的关于格林斯潘的最明智的话之一,是巴尼?弗兰克(Barney Frank)说的。他经常与格林斯潘争论,在大量问题上持截然不同的观点,但格林斯潘显然对他由衷地尊重。弗兰克是一位民主党议员,目前担任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而格林斯潘继任者直接向该委员会汇报。弗兰克表示,“无敌光环很不利于民主。马克思说自己不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格林斯潘也从来不是一名格林斯潘崇拜者。”
正如格林斯潘本人提到上世纪90年代股市繁荣时说到的那样:“人们会在街上拦住我,感谢我为他们的401k计划(养老金储蓄计划)做出的贡献。我会很诚恳地回应。不过,我承认,我偶尔不禁想说:‘夫人,我跟你的401k计划没有任何关系’。人们为一些你没有做过的事而感谢你,这种感觉令人非常不自在。”
中央银行学无法成为牙医术,不仅仅因为在一个既定框架内的判断存在不确定性——经济走向何方?利率应如何变化?其根本的原因,是各国央行行长需要的思考、判断和行动方式——无论“无所不知”的面具暗示着什么,他们都同其他人一样,强烈地感受着有关这种方式的不确定性。那么,艾伦?格林斯潘留下了什么遗产呢?这还需要更多的数据。目前谈论这个还为时太早。
·“中国泡沫”还能撑多久? 07/09/29
·审判格林斯潘 07/09/29
·书摘:2030年的世界 07/09/29
·《动荡年代》中的格林斯潘 07/09/29
·谢国忠:中国楼市股市泡沫制造手法很原始 07/09/29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