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地产人虽然名声不好,但相信每一个地产人都会为中国地产今天的成绩感到骄傲。事实上在最初混乱年代里成长起来的中国地产人,面对今天疯狂的中国地产,大多数未必知道自己到底置身何处。
香港恒隆地产主席陈启宗先生在接受《观点》采访的时候说:“今天我们感到骄傲的时候,麻烦你回去冲个凉,扇自己两个耳光,冷静一下。”
大学教师出身的李晓平未必会在感到骄傲的时候回到家中扇自己的耳光,但仿佛是知识分子天生的危机意识与多年在商海沉浮的企业家的敏感与气质,李晓平在面对一个让自己都感到迷惑的市场中一再强调卓越的理性与稳健。
无论今后发展如何,稳健始终是李晓平与卓越一如既往的作风。事实上从中国地产二十年的大环境中看来,卓越真正起步于1996年,“蔚蓝海岸”不但让卓越首先在深圳创立了板块概念,也让它一跃成为深圳最为耀眼的开发商之一。
在现阶段的市场环境下,保证品质、注重成本,是卓越的一贯态度,对于数学教师出身的李晓平未必是什么难事,作为深圳众多开发商中扩张较晚的大型房地产企业之一,即便是今天在寻找扩张目标的时候,卓越依然举止慎重。在这种意识的主导下,卓越成就了一支注重房地产综合运营,执行力强的企业团队也就显得那么的理所当然。
《观点》:卓越1992年开始投资房地产,当初只是投资吧?
李晓平:深圳在1992年前后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当时还限制外资进入房地产行业。我们是以外资公司身份进入这块市场的,找到土地之后,不能独立运作,只能挂靠内地的房地产公司来进行。其实项目从找地到整个开发、结算,都是我们自己在做。在我们的努力下,也开发了不少知名楼盘。但是是以别人的名义来做,做出好品牌也是别人的,纳税记录上也没有我们。我们只是在财务上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没有品牌,从长期发展来看不是个办法,后来政策允许,我们就成立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开始独立进行房地产开发。
《观点》:1992年的时候深圳有没有圈地的现象?
李晓平:没有,那个时候很少去圈地,那时地不值钱,但做出来的房子很值钱,深圳当时本身销售量小,你圈谁呢?
《观点》:不像海南炒地炒得这么早?
李晓平:对,海南炒地是比较早,就像炒股票一样的。买地的人不关心这个地手续齐不齐全,值多少钱,他只关心这个地能不能高差价卖出去。后来在海南赚了钱的人又去了北海,用同样的方法到北海去,想在北海复制炒地,最后几乎全军覆没。
《观点》:1996年的时候,调控很紧,成立公司有没有风险?
李晓平:实际上除了1993年房地产行业投入有降温,之后这个行业都是很平稳的。
1993年的时候炒的很高,举个例子,那时我记得中海一个楼盘,很多打工仔,不上班了,通宵去排队买号,因为卖一个号就挣几千块钱,是几个月工资。这种情况也是不正常的。
房地产开发初期,很多人抱着“淘金”的念头,缺乏正确的盈利概念。大部分企业就是希望靠银行“圈钱”。为什么1993年银行一紧缩,很多企业就倒了?因为它的资金只够做一个盘的,却通过银行圈钱做了5个盘,银行一紧缩,企业还了钱,自己一分钱都没有了。房子也不好卖,没有活动资金,企业就倒闭了。
从一开始,我们就是抱着认真做产品的心态进入这个行业的,我们对资金和产品都保持高度的敏感,一直强调用心经营,稳健发展。其实从1996年走过来的房地产企业,都是一步一步非常踏实地发展到今天的。
《观点》:1998年蔚蓝海岸比较成功?
李晓平:对,首期均价5500,4800左右起价。我们的营销、设计、包装都做得还可以。首先,我们那时是通过倡导一种生活概念来销售,当时锁定的(目标客户)很清楚:就是卖给喜欢海的人。其次,我们是最先用软文做广告的开发商,因为当时我们想让客户深入了解我们所追求的、营造的生活方式,理解我们对“家”的概念,但通过图片广告去推广是很难展现清楚的。所以就通过大量的文章描述、细节阐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再次,通过蔚蓝海岸,我们也是第一个在深圳做板块概念的发展商。当时深圳人对南山的一致认知,就是它还算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但路途比较遥远,通过配合市政建设,我们也借用蔚蓝海岸这个最大的滨海社区的入市对片区进行运营,现在南山已经成为了大家都非常向往的理想生活居所。
《观点》:后来怎么忽然间想要做这么大体量的商业写字楼呢?
李晓平:这也是出于我们一贯的经营理念——稳健经营的考虑。
首先,住宅的政策风险相对比较大。我们考虑到,在房地产领域里面,政府同时给住宅和商业写字楼下政策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在住宅的产品线之外开辟商业写字楼产品,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
其次,我们看到,随着城市人均收入的提高,商务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从现在来看,写字楼与住宅价格出现“倒挂”,现在最贵的写字楼,均价就是3万元,中心附近最贵的住宅却不止3万,这是不正常的。写字楼的价格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另外,深圳中心区是深圳市90年代规划的城市商务中心区,在此片区内政府的投资和配套成本摊到规划建筑面积上达到每平方米6000元。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非常乐观地看到,深圳中心区必然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观点》:大范围进军商业地产应该是2004年的时候。
李晓平:对,我们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到去年为止,我们在深圳中心区参与建设的总建筑面积已经达到83万平方米,其中单一项目卓越•世纪中心的市值将超过百亿。今年我们将有6座写字楼同时开工建设,这在全国都是很罕见的。
《观点》:你本身对20年地产和卓越这10年的发展的理解是怎样的?
李晓平:这20年是房地产行业形成的20年。前10年中国房地产是没有行业可言的。我认为,一个行业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行业,要有诚信、有行业的基本标准。这十年来,全国各地很多城市都出现了一批规范运作的发展商,引发并树立了该行业的标准。
《观点》:你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未来怎样看?
李晓平:首先,这个行业发展会越来越趋于规范化。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只有规范,才会有更多的资金注入,从而推动这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卓越从一开始就坚持规范与诚信的经营理念,十几年来从未发生过一笔延期贷款,至今连续六年被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主要合作银行的指定资信评估机构评为资信等级“AAA”级单位,是工、农、中、建行总行的重点客户。这些银行给予卓越的授信额度达百亿,其中中国农业银行给予50亿元授信,中国建设银行给予25亿元授信。这些金融机构多年来为卓越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其次,城市化的进程决定了这个行业广阔的前景。这个行业形成以后的发展趋势,依赖于城市化建设,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以后几十年的一个决策,这个决策政府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因此房地产会形成一个比较开阔的前景。更何况居住是人们永远的话题。
所以,我认为房地产行业在中间肯定会有一些调整和波动,但总体来说,起码今后20年内,它还是一个往上走的行业。
《观点》:卓越目前在筹备上市吗?
李晓平:是的,我们在筹备中。随着公司11年来的逐步发展和壮大,我们觉得现在也是一个机会,希望通过上市让公司更上一个台阶。但是,我们不会改变我们的路线。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