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
著名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1986年获得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学博士。郎教授曾经任教于沃顿商学院,密西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目前是香港中文大学最高学术级别的首席讲座教授。郎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公司治理和企业战略专家,其学术论文不但深受国际学术界的重视,而且郎教授也在2003年被列入世界经济学家名人录。郎教授2001年进入内地以来,其观点震撼中国大地,而他所分析的企业案例包括名噪一时的德隆和格林科尔深受业界重视,不但具有诊断性,同时更有预见性。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和长江商学院金融学讲座教授。
郎教授案例集:郎教授所编写的企业案例包括操纵,运作,整合,科幻,标本,思维,漠视,突围已经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另外的新案例包括MBO,误区等将在2006年12月份由东方出版社出版。郎教授的授课案例均已包含在这些已出版以及即将出版的书中。
郎教授的企业战略观: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中发展落后的原因不是资金不足,也不是投资机会不多,更不是科技落后---我国企业发展滞后的真正问题是思维的僵化,而且是严重的和国际脱轨。因此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企业首先就要突破思维僵化的瓶颈。我们企业家的思维僵化吗?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我到各处演讲,每次都会被问到同样的问题----“郎教授,什么行业是有潜力的行业”,我的回答是----“我们中国几乎各行业都没有好的投资机会,而且几乎大部分的地区也没有区域竞争优势“,提问者几乎毫无例外的立刻反驳-----“那我们不是坐以待毙吗?”。各位读者不觉得我这个观点才真正点出了事物的本质吗?难道没有投资机会就放弃奋斗吗?难道没有想到投资机会和竞争优势丧失的危机是个正常现象吗?难道我们不能从危机中寻找转机吗?此外,我到各地方演讲,各地政府几乎毫无例外地提出发挥区域竞争优势,提倡科技创新的口号,而且所用的激励政策大同小异,不外乎减免税收,平价供应土地等等。但是我想请问,除了沿海省份天然地利之便以外,我们那个内陆省份和县市曾经创造出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呢?另外,包括沿海省份在内,我们那个高新区是真正成功的呢?这些都是思维僵化的例证。对于政府而言,到底什么才是与国际接轨的正确思维呢?举例而言,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印度软件成功的经验呢?例如建立构建仓库和构建工厂等。因此,我们越早打破僵化的思维,我们的产业前景就越好,要成就健康持续发展的企业,首先就要从思想上寻求突破。
2007博鳌房地产论坛:
郎咸平:房地产企业价值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