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年,香港模式一直影响和主导中国房地产行业,那国内目前房地产的模式与香港模式有没有本质区别呢?本报和博鳌房地产论坛以及观点网联合采访了中原地产主席施永青。
内地与香港模式没有本质不同
施永青认为,这两年,内地投资的香港地产商增多了。实际上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就进去了很多,但是1993年左右国内宏观调控,他们退出来了,很多土地拖了很久。90年代中到2002年左右是一个周期,房地产投资增长比较慢。但2003年国内房地产价格上升后他们又开始又去投资了,又去买地了。但是成不成功现在还不能这么快讲,因为房地产是一个很本地化的产业,外来的公司不一定有优势。
香港的地产商在的优势是资金比较雄厚,他们都是上市公司,他们有钱。但是不利的地方是他们不熟悉地方的情况,没有本地的开发商熟悉,和政府部门的关系,所要办的手续都不如本地的清楚。另外香港的开发商成本比较高,用的是香港的管理人员,工资比较高,另外决策部门很多都在香港,对本地的信息不了解,做决定做得慢,管理的效益也比较低。
调控将是常态
2007年将是房地产调控的“执行年”,三次房地产调控将在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继续推进,重点将是加大已经颁布政策的执行力度,会继续收紧银根和地根;加息也是可以预期的;长期看,不动产税或许也会推出。总体判断,调控将是一种常态。
施永青认为,房地产市场有关部门是要扮演一定角色的,但是微观的不要管得过多。他说,“控制土地供应,控制资金流向可以,具体的就不要管了。现在我觉得是管多了,但是效益不好。我以前说空置楼房收空置税,让更多的空置房进入市场流通,供应多了,价格就自然掉下来了。但现在说两年后买的不收税,两年内的收税,就造成人家本来想卖的拖着不卖了,这样市场供应反而小了,价格就自然要上升。”
闲散资金仍然过剩
对现今中国宏观经济状况,施永青给出这样的分析,“中国现在的问题是闲散的资金太多,工业生产已经是产能过剩,资金流到传统的工业领域能盈利的机会不是太多,所以资金会流到房地产这样的投资领域,流动资金肯定要有一个储藏模式。现在的做法是希望资金流到农村、大西北,制造内部需求,但这个问题不是这么容易能够解决的。
·港派地产商就是钱多 07/07/12
·2007博鳌房地产论坛8月召开 07/07/12
·博鳌七年总结中国地产二十年 07/07/12
·易宪容:不断加息将挤破房地产泡沫 07/07/12
·专访:观点机构、博鳌房地产论坛秘书长陈诗涛女士 07/07/12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