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条路,是多数内地富豪共同走过的,还有很多内地富豪正在梦想着走上这条路,这就是内地企业香港上市之路。
1993年起,内地企业开始来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交所”)筹集资金,14年来队伍不断壮大,并逐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为香港市场的繁荣做出举足轻重的贡献。在这条路上,也有企业带着编造好的故事上路,却不知,上市只是起点,一旦他们的故事被揭穿,他们就很快走到终点。这条路起伏转折、悲喜交集,但始终向前,惠及四方。
资本创造神话
从香港地铁中环站A出口出来,周边是密集的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恒生银行、交通银行等等,楼高420米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耸立于此。香港金融管理局等很多金融机构都于此办公,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交所”)便设于国际金融中心一期。
港交所的交易大堂设906个交易区位,有很多企业在这里举行上市仪式。回归之后,越来越多的内地富豪穿梭于此。最近一次来到这里的是碧桂园的老总杨国强。
2007年4月20日上午10时,碧桂园正式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立即受到股民的热烈追捧,当日成交量为1,004,020千股,成交金额达72.26亿港元。
资本市场从来就是一个制造神话的地方。
早在1984年,香港最大电子集团康力公司财务困难,华润公司和中银集团应邀联手注资4.73亿港元,取得康力公司67%的股权。这就是今天“航天科技”的前身。在华润和中银之后,借壳上市成为内地企业香港上市的早期方式,如粤海、海虹集团,招商国际等,都是于上世纪80年代在香港上市的。
港交所执行总监(业务发展科主管)霍广文回忆称,1991年左右,香港与内地的证券监管部门多次交流,意欲吸纳内地企业于香港上市。“那时,内地国企确实需要资金,国家外汇只有340亿美元储备,外汇紧张。在香港上市是筹集外汇的一个重要渠道。”
当时,内地企业都是国企,透明度不高,内地也没有《公司法》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如果股东保障权益做得不好,就不能吸引投资者。”
“在香港上市,必须同时接受传媒、国际投资者,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企业有了压力,才会改善改良,增加效益。”霍广文说。内地企业在港上市,除了筹集国际资金还可以走向国际市场,企业的股权结构、管理经营、金融投资等都奉行国际标准,实现了国际化,增强竞争力。还有助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形象,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
霍广文称,香港是自由市场,全球投资者可在世界的任何地方自由买卖香港的股票,股票价格是全球投资者共同给的。从此,内地企业直接踏上了国际列车。
从1992年开始,注册地在香港、主要业务在内地的中国内地企业,在香港直接上市,被称为红筹股。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拉开了内地国有企业在香港直接上市的序幕,市场反应热烈,当日,取得了110倍的超额认购。
其后,上海石化、广州广船、北人印刷、马鞍山钢铁、昆明机床等内地国有企业相继在香港上市。但这年,内地企业在香港H股市值仅占5%。
民企,到香港去
1990年12月,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标志着新中国证券市场的诞生。
然而,多年来,内地A股市场肩负着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和筹资的重任,因此,内地中小高科技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想进入资本市场困难重重。
“那时,很多内地企业没有通畅的融资渠道,大多是通过各种渠道,争取银行贷款,这样,风险都集中在银行。企业出现了亏损,银行买单,间接变成由人民承担。”霍广文说。
因此,香港联交所于1999年10月,成立创业板,面对中小企业而规定了比主板宽松的上市条件。
继红筹风暴之后,内地企业又演绎了一股上市香港创业板的风潮。这些中小企业多为民营企业。
广东数家房地产企业,如合生珠投系、富力地产和雅居乐等,因为在香港上市,而发展迅猛。据媒体报道,2003年,富力地产与碧桂园集团的年度销售总额均为40亿元人民币,但2006年,富力地产销售总额已达到人民币100亿元,土地储备突破1500万平方米。
而此前的两年,富力地产在香港市场集资30多亿港元。
从华润到碧桂园,内地在香港上市的企业达370家左右,总市值7000亿港元,占香港15万亿总市值的一半。
而在2000年,香港所有上市公司数目只有570家。
信用危机
香港的证券交易最早始于19世纪中叶,1891年时,香港始有正式的证券交易市场。
1986年4月2日,香港交易市场采用电脑辅助交易系统进行证券买卖。2000年3月6日,香港联合交易所与香港期货交易所实行股份化,并与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合并,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拥有。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香港已发展成为一个效率高、容量大的国际资本市场:资金及资讯自由流动;法律体制健全;大量奉行国际标准兼具国际经验的专业人才;国际资金汇聚、集资能力强;监管架构完善;先进的交易及结算交收设施及市场基建等等。
截至2007年5月,香港主板及创业板共有上市公司1189家。
近年来,内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得中国概念股成为香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恒生指数于2006年纳入建设银行(0939.HK)为蓝筹成分股,这是恒生指数第一次接纳H股作为成分股,这显示了内地企业在香港证券市场的重要角色。
中国概念股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金流入香港市场。现在,香港市场每天的交易额约为360亿元,其中60%的买卖都是内地股。2004年开始,中国概念股将港股带入大牛市,2006年更是连创新高,成为该年全球最吸引投资者眼球的股市,而港交所收益也因此大幅攀升,并于2006年连续第三年刷新溢利纪录,2006年股东应占溢利由2005年的13.4亿港元增至25.19亿港元,升幅达88%。从1993年青岛啤酒直接香港上市至今,内地企业在香港市场累计筹集资金2000亿美元。
商场如战场,资本就是商场上最有力的武器。这武器却是一把双刃剑。
“英雄问世、海鸟欲飞、商贸开路、地产为王”,这是当年业界对上海大亨周正毅的评价。周氏自2000年到2002年,在内地及香港股市驰骋,接连收购四家上市公司:大盈农业(原英雄股份600844.SH)、海鸟发展(原海鸟电子600634.SH)、上海商贸(原盈荣集团1104.HK)、上海地产(原建联通0067.HK)。后两家为香港的上市公司。
周氏一时名声大噪,他与香港明星杨恭如的绯闻,也上了媒体的重要版面。但2003年,周氏刚刚搭建而成的王国,迅速崩塌。其震撼香港股市的并购建联通一役是使用行贿的手段,向中银香港借贷完成的。这一“问题贷款”,以及操纵证券交易价格、虚报注册资本等罪名,使得周氏的上市公司股价大跌,随后易主。
霍广文称,内地企业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不透明。
尤其是内地部分民营企业,通过编造故事,造假上市,但在监管严格的香港证券市场很快被揭露真相,于是迅速出事。
近年来,香港联交所出现问题的内地企业,包括最终招致除牌的还有欧亚农业、正中药业、腾达智能、创维数码、格林柯尔等等,这些或遭停牌或遭警告的企业,几乎有着共同的问题:如账目不清、运作混乱是目前民营企业存在的最大问题;而大型国有企业董事会没有多少自主权和独立性,大多数公司的董事会是通过政治程序产生的,由党或政府机构控制等等。这些违规企业,受到的最多的指控便是非法挪用上市公司资金。这些企业上市的目的大多纯粹只是为筹集资金,而并不改变他们的治理模式。霍广文回忆说,最早暴露出问题的是1994年,第一批企业直接上市后,第二年发年报时,很多公司披露,其筹集的资金用途和招股书不一样,在香港上市的H股,立即下跌10%。
2001年后,受中科创业、银广夏的旷世陷阱,以及欧亚农业杨斌案、周正毅案影响,中国概念股在香港,甚至在海外普遍受到质疑,不少内地股的股价大跌,几乎崩盘。
制度才是竞争力
“再好的制度都会有问题,况且事物是不断变换发展的,像美国那样的监管严格、发展健康的市场,同样存在问题。”霍广文说。
霍广文评价说,无论是香港企业还是内地企业,大多数都没问题,偶尔只有几家企业不规范。“在发生问题时,我们就要不断完善,只有完善自己监管水平,才能吸引更多内地的企业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
内地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使得世界各主要交易所都非常注重开拓中国市场,香港自然对中国内地企业也充满信心。港交所在2007-2009年的发展策略计划主题是:成为一个专注香港、中国内地以及亚洲其他地区的证券及衍生产品的主要国际市场,而中国内地将继续是港交所新业务的主要来源。
而在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H股和红筹股均开始加快回归A股市场,香港市场是否会被“边缘化”呢?霍广文认为,H股和红筹股回归A股市场,对香港股市不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红筹股和H股能在内地A股市场同时上市,对投资者来说,只会是好事”。
港交所认为,香港和上海、深圳证券市场是两个不同的市场,内地市场主要为企业筹集人民币资金,香港则能筹集可自由兑换的资金。而内地经济持续增长,使得国际投资者更有兴趣分享中国内地增长的成果。而内地企业,对资金和知识的需求将更加热切,香港正好可以提供优质的平台。
·周正毅专职看守上演“黑金” 07/06/15
·2007年南京楼盘各版块行情分析 07/06/15
·东部大盘描绘都市化脸谱 07/06/15
·商业地产:从讲故事到练内功 07/06/15
·高房价是楼市永远的焦点 07/06/1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