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丽江采访时,我们陶醉于这座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城独特的建筑布局和建筑艺术,感受着东巴文化深厚的底蕴的和纳西族传统民俗民风的浓郁。
丽江,确实是一座以文化的柔软、宽容著称的城市,一座能够让人体验休闲慵懒的大智慧生活方式的城市,一座最适合读书、发呆、疗伤的“精神家园”,一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
然而,对于带着将开平碉楼与村落和其进行对比任务而来的我们来说,最值得关注的还是遗产的保护、管理、开发等话题。
印象中,一旦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和管理是第一位的。遗产地靠什么来发展?如何让遗产地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进而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遗产保护意识?这些,都是我们要探寻的。
当初,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时,作为纳西文化的发源地的束河古镇,似乎还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丽江古城夜夜灯火辉煌,束河古镇却连路灯都没有。同为遗产的组成部分,境况却有天壤之别。
如今的束河古镇,已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镇发展成为全国最佳人居环境魅力名镇、全国四A级风景旅游区,年接待游客12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800元提高到2005年的4000元。这一切,与束河古镇在保护的前提下抓好开发有莫大的关系。
政府与企业“联姻”
白玉安是束河古镇一名普通的纳西族村民。2000年,当与束河相隔仅4公里的丽江古城的居民靠旅游年收入多则上百万元、少则三四万元时,白玉安和她的乡亲们还在靠耕地为生,收入只有一两千元,甚至有人穷得娶媳妇还要到信用社去贷款。古镇的一些古老建筑由于缺少资金修缮破烂不堪,群众对此感到很无奈:“自己修不起,只有丢弃了,垮也让它垮了。”
其实,丽江市早就认识到了束河古镇的价值,但政府把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大研古城和玉龙雪山的保护上。在经过苦苦思索后,丽江市清醒地意识到:束河古镇需要一个既有实力,又愿意在丽江投资中长期发展项目,而不是短平快、今天投了明天就想赚一把的有识之士来运作。
2002年,独具慧眼的昆明鼎业集团看中了束河古镇的古朴原始,以及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认为这个文化价值一旦发掘和打造出来,它的商业价值将不可估量,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在对束河古镇的开发保护和富民的理念上,丽江市和鼎业集团几乎一拍即合。
公司+农户型模式
2003年,力求在古镇保护、当地居民获益和企业回报三方面找到结合点的总投资约5亿元的方案被提出。束河茶马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设计总负责人——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副教授翟辉指出,一方面,古镇保护力求原汁原味,除了少量民居会赋予商业功能外,古镇原来的居民将一如既往地在自己的家园中生活。另外,古镇旁边将新建与古镇原有风貌相融合的商业文化区,用古色古香、但设施现代的建筑群来承担游人居住、餐饮和购物等功能。
据昆明鼎业集团的负责人介绍,束河的保护开发在借鉴丽江经验的同时创造了“束河模式”,后来更被推崇为遗产保护与开发的“中国模式”。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以发展促保护。具体操作方式包括:一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对古镇的历史文化保护、文化开发和新区配套建设统一规划,整体运作;二是企业投资,按实际生活需求和旅游业观光视角,将古镇基础设施一步到位进行重新建设;三是兼顾原住村民的利益,引导村民自己发展;四是组织旅游合作社,带动圈外居民和贫困者在旅游发展中得利。
值得一提的是,组织旅游合作社的目的,在于规避旅游开发中只有少数人直接得利的弊端,按照股份制和协会的方式把圈外的和收入较少的村民组织起来,让多数人得益,有利于社区旅游秩序等的管理。为此,束河古镇组建了民间旅游合作社,开发“庭院旅游”业务,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定点户”,按一定标准配置服务设施,推出“庭院旅馆”、“民居客栈”、“庭院商店”、餐饮茶吧、手工作坊、骑马旅游等,带动广大居民参与旅游,增加收入。项目完成的2004年,便有60多户本地居民从事旅游餐饮业,其中有明显效益的有40多户;有150多户本地居民出租自家房屋参与商铺经营,仅此一项纯收入就达700多万元。
实惠摸得着看得见
丽江在开发束河古镇时,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观点:要让古镇的居民也成为旅游的参与者,让纳西文化、纳西人也成为古镇的风景。那么,开发项目启动后,古镇居民的命运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束河开发项目启动后,先前提到的白玉安用自家的老房子开起了饭馆和客栈,收入几乎是以前的5倍。现在,除了开饭馆和客栈,白玉安家还有6亩地可以耕种,她全家一年的收入就有五六万元,在村里算得上是富裕户了。
除了村民自己从事旅游业外,束河古镇得到开发后,鼎业集团还为村民直接提供了一大批就业机会,他们主要做导游,清洁工和绿化工,而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达四五百个。过去,束河古镇的年轻人大多都要到外面去打工,现在他们许多人可以就近在自己家门口打工了。“我的爷爷、父亲希望我们跳出龙门,开发后很多人都希望能回到古镇。”载我们回酒店的一名当地姓和的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们。
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如今的束河古镇已成为丽江一个响当当的品牌,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使束河古镇找到了一条遗产保护的成功之路和持久之路。
□采访手记
让遗产造福一方
走进丽江之后,我们发现,丽江打世界遗产这张牌确实让人不得不服,围绕着三大遗产,丽江催生了一个个富民的产业。
最直观的,可能算是街道两旁林立的餐馆酒店和众多在路上欢跑的的士、大巴。据悉,截止到2006年,该市有25家旅行社,星级酒店179家,实际从事导游工作约3000人,直接从事旅游的员工约4万人,间接从事旅游业的超过10万人。文化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去年,丽江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6亿元,占GDP的近10%;旅游业发展亮点多多,玉水寨、东巴谷、观音峡等一批景点得到开发建设,《丽江金沙》、《印象·雪山》等高端项目的打造,使游客不断有新的兴奋点。2001-2006年,丽江引进与旅游文化有关项目的总投资达27亿元。去年,该市共接待游客46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6亿多元。丽江新城区的面积也由1996年的7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27平方公里,带动了当地的房地产业以及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
这些,令人感觉到丽江整个城市都在围绕着世界遗产这张大牌在运作,并在分享着世界文化遗产给他们带来的实惠。这些数据可能对发达地区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历史在遗产地中并不算太悠久,基础也不是太好,1995年游客接待量仅84.05万人次的丽江来说,可算得上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句话,遗产带旺了一座城,富了一方水土!
束河乃至丽江的发展令人思索,我们不难看出,保护遗产的归宿是科学合理利用,而合理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让遗产地群众在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分享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实惠,是丽江保护世界遗产的一条重要经验,这也获得联合国亚太遗产保护组织的充分肯定。这一经验,是丽江遗产得以有效保护的坚实基础和内在动力,因为,遗产保护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只有让他们得到实在的利益,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增强自豪感,自觉参与到保护世界遗产的行动上来。
开平碉楼与村落很快有望申遗成功,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善用世界文化遗产这张“王牌”,值得我们好好去思考。
□相关链接
束河古镇由丽江古城往北不远,便见两边山脚下有一片密集的村落,这就是依山傍水的束河古镇。束河古镇的格局与丽江古城相似,仿佛是另一个缩了水的大研镇。束河古镇也是丽江古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之一。实际上,它比大研古城的历史还要早200多年,是纳西人最早的栖息地。
·楼巴装视频 业主叫好车队叫苦 07/06/14
·房地产的品牌效应 07/06/14
·广州下半年楼市看点 07/06/14
·物管新规能否医治沉疴? 07/06/14
·世贸时隔四年再度回榕打造“最高” 07/06/14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