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广场位于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原灌县)。城市因有2000多年历史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该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广场所在地位于城市中心,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三条灌渠穿流城区,同时,城市主干道横穿东西,场地被分为四块。广场占地11万平方米,原为大量危旧平房,1998年市政府在旧城改造时,拆出广场用地,旨在亮出灌渠和鱼嘴。
作为一个实践案例,都江堰广场在唤起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方面,着重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多元化的空间
无论是欧洲巴洛克的广场和城市设计,还是中国封建都城(如紫禁城)及神坛(如天坛),都是通过强烈的轴线和占绝对统治的一个中心(如雕塑,喷泉)来形成一元化的空间,以表达一种绝对权力的存在。这与没有设计师设计的乡土广场或日常生活的社区广场形成鲜明的对照。还广场以人性与公民性就必须首先打破一元化空间形式。
广场利用场地被河流和城市主干道切割后形成的四个区块,设计成四个功能相对有别但又互为融合交叉的区域,动静结合,大小空间相套,既有联系又有区分:一区以观演广场为主,设有舞台,常为热闹演艺场所和小群人晨练场所;同时又有滨河休闲带供使用者休憩、散步或欣赏河流波涛,并有林下休闲区,供居民区的使用者小聚聊天,遛鸟晨练;二区以水景和平地广场为主,早晨和傍晚常为大量人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舞蹈最爱处,平时则是儿童戏水的乐园。这里有雾泉、高塔落水、坡面流水、卵石水池。在南部和西南部设安静的林下休闲广场和下沉式水池空间,一条庇荫长廊将其与热闹的北部分开,大量的树荫、座凳、安静的空间,最受邻里居民的青睐。三区以一个可参与的旱地喷泉为主,吸引大量儿童和大人观赏和游玩。南、西两侧为樟木林,为游客提供大量的林下休息空间,西侧滨河带则同样提供石条座凳,近观河水。四区为桂花林下的袖珍空间(5m×5m),最宜三五成群的麻将客和耍牌者,而这正是当地民众的喜好。这种空间设计源于原场地中土坑的尺度,而当时现场考查发现,这些土坑,加上曾用于栓缆绳的水泥墩,是牌友们最喜爱的场所;在二区和四区之间,则是一个下沉广场,与隧道相结合,沟通两区,叠瀑环绕,形成另一种体验空间。
都江堰广场也有一个作为中心的主雕塑,高30米,起到挈领被河水和城市干道分割的四个板块的作用,与雕塑成一直线的是一道导水镂墙,构成一条轴线。但这一中心和轴线更多的是起到空间组织联系和视觉参照的作用,并没有损害广场空间的多元化,形象地说,主题雕塑和镂墙在这里是个“协调者”而非“统治者。”
参与交流和聚会的场所
广场的设计从总体到局部都考虑到人的使用需要,作为人与人交流和聚会公共场所的需要。
首先是观演式交流:在观演舞台的设计中,演出者、观众、伴奏和后台排练,都通过景观设计的空间处理手法,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分隔的空间。舞台上是“金色帷幕”雕塑,它既是舞台布景,又是独立的雕塑,同时是演出时伴奏队的遮护。舞台背后有竹丛围合,其后是后台的排练场,一个绿色豁口将前后台联系在一起。与舞台遥相呼应的台阶和高低叠石构成了观众席。一些叠石一直延续到下沉广场之中,人的活动融入到场所之中。其次是集体自由交流:水景和广场区为不同时段和不同人群提供了更为灵活多样的交流与聚会机会。镂墙、水景、楠木林和草地,定义了多种富有情趣的空间。人们的活动从清晨到傍晚。再次是小群体交流:樟树林下空间及桂花林“盒子”空间最适于三五成群的牌友和聊天休闲者的驻留。
人性化的设计
都江堰广场从多个方面实现人性化的设计,包括提供荫凉:在四个区内都设计了树阵,在瞬时人流量较大的区域用分枝点较高的楠木和樟树,而在小群体交流为特征的区域则种以分枝点较低的桂花林;在广场上合适的地方,包括广场和草地边沿、水际、林下设置大量的条石座凳,让以休闲著称的当地人有足够的休憩机会。同时,台阶和种植池也是最好的座凳。提供“望”与“庇护”的机会:理论和实验观测都表明,人在公共场所中普遍存在“窥视”的偏好(俞孔坚,1998)。看和被看是广场上最生动的游戏,在林荫中和隐蔽处,在广场和草地边缘,是最佳的“窥视”场所,因而是设置桌椅、供休憩的合适场所。而在明处或广场中央则设计活跃的景观元素,如喷泉和水体,吸引人的参与,使其无意间成为被看的对象和“演员”。避免光滑的地面:所有铺装地面都用火烧板或凿毛石材。普适性设计:广场的设计考虑各种人的使用方便,年轻人、儿童、老人、残疾人。
可亲可玩的水景设计
玩水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一种。水景的丰富多样性和可戏性是本广场设计的一个主要特色。分割广场的三条灌渠,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只可观不可亲不可玩,当地人和设计者都感可惜。所以,设计之初的一个重要设想是提河渠之水入广场,使人触手可及。为此,一次性从河中提水,从30米的“竹笼”雕塑跌落,经过有微小“鱼嘴”构成的坡面,旋转流下,水流经过时编织出一张网纹水膜,滚落浅水池中。池中大小卵石半露出水,如岷江河床上的浅水滩。从水池溢出的水又进入蜿蜒于广场上的溪流,一直流到广场的最南端,潜入井院之中。坡面上、浅池中、溪流上和井院内,都有少年儿童尽情嬉戏其中。
归属感与认同
广场是为当地人和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而提供的。因而广场的形式及空间语言都应该从当地的历史与地域文化中以及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中获得,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场具有归属感与认同感。都江堰广场案例从地域的景观和历史文化过程、场所的现状问题和当地人的生活及休闲方式等方面入手,理解并解决问题。
因水设堰,因堰兴城,水文化是都江堰市特色的来源与根本特征,因此,都江堰的地域景观和历史文化主要表现为水文化之精神。
在地域景观方面,都江堰市枕居都江古堰,坐落在群峰脚下,镶嵌于蒲阳、走马、江安、柏条四河之间。西北古堰雄姿,群山环峙;东南平畴万里,天府良田无垠。其水由西北向东南而行,畅游百川,泽万顷良田,奔腾呼啸,气势磅礴。放射状的水网奠定了天府之国扇形自然和文化景观格局的基础。都江堰是天府扇面的起点,而广场则为都江堰市的扇面核心或称“水口”。它泽被天府万里沃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之所依赖,这里是天府之国水文化之发源地,是谓“天府之源”。
在历史文化方面,因水设堰,因堰兴城,体现为“饮水思源”,即以治水、用水为核心的历史文脉及含义。
对治水而言,都江堰水文化的始祖首推大禹。大禹治水,以岷江为首功。《尚书·禹贡》明确记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都江堰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分水鱼嘴可视为一系列的“东别为沱”。大禹治水顺应自然,乘势利导,禹之功“披九州,通九泽,决九江,定九州”,虽大多分布于黄河流域,但也是李冰治水思想的体现,也是都江堰得以产生的远古历史背景。都江堰的历史可追溯至神话中的“鳖灵治水”。《蜀王本纪》载:望帝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绝玉山,民得安处。”而都江堰真正为多数人公认的始创者是秦昭王时的蜀郡守—李冰。他“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李冰当之无愧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杰出的水利科学家,但都江堰却是一个千秋功业,它凝聚了数千年蜀人的辛劳。继李冰之后,各朝代的人都对都江堰进行了修复与改造,技术上不断得以更新。
用水方面包括“种植文化”、“植根古蜀的建筑技术”、“石文化”及水的衍生文化。在种植方面,汉化后的种植文化将种植与养殖统一,稻鱼结合,自成体系。植根古蜀的建筑技术源于都江堰建设中的基本特征—“深掏滩,低作堰”,“遇弯裁角,逢正抽心”等,主要工程都顺水势而行,乘势利导,因时制宜。从而产生了都江堰工程中的若干重要技术,如笼石技术(竹笼卵石及后来的羊圈—木桩石笼工程)、鱼嘴技术、火烧崖技术、石凿崖技术、都江堰渠首和有关河渠上的若干索桥的建筑技术,都具浓重的地方水利风格和民族文化特征。对“石文化”而言,古代蜀人有崇拜大石、崖石的原始宗教意识。“李冰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约: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及“作石犀五枚”,“以厌(压)水精”,皆适应了蜀人的大石崇拜意识。都江堰因水而衍生的文化很多,如神话、祭祀文化、景观及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歌赋等,这里只提一下都江堰的开水节,它源于远古对水神的祭祀,后改祭李冰。每年“都江堰水沃千川,人到开时拥岸边;喜看杩槎频拆处,欢声雷动说耕田”。古老的庆典民俗相沿千年以上,现已成为都江堰市极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它增进了人们对水文化的认识,并永记李冰之功。
而场所的现状则差强人意,城市主干道横穿广场,将广场一分为二,人车混杂。用于分水的三个鱼嘴本应是最精彩的景观,却没有充分显现,反而被脏乱所埋没。渠道水深流急,难以亲近,其中一段已被覆盖,并且广场被水渠分割得四分五裂,没有形成整体空间。局部人满为患,而大部分地带却无人光顾。多处水利设施造型简陋,破败不堪。大部分地区为水泥铺地,缺乏景观特色与生机。
时代的发展使得许多城市生活节奏愈来愈快,而这里却处处有别处少见的悠闲景象。成都有“最悠闲城市”之美誉,而其中尤以都江堰为最。这里的人们喜欢夜啤酒、饮茶、打牌、聊天、遛鸟、练功,喜欢悠哉自在的日子,颇有“长夏无事,夕阳西下,明月东升。搬个小板凳,沏上壶不浓不淡的茶,聚几个不衫不履的人,说几句无拘无束的话”的味道,只不过此时此地的人们不分春夏秋冬,不辨白天黑夜。市民休闲行为特点应该成为景观空间设计的重要依据。
·2007年1月中房上海指数月度报告 07/04/03
·长沙进入专业写字楼时代 07/04/03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西方园林的融合 07/04/03
·金地天价拿下07年深圳年后第一标 07/04/03
·房企“概念店”风起云涌 07/04/03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