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份提案重点关注布局海外大农业、乡村产业振兴、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扶贫等领域。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共带来四份提案,四份提案重点关注布局海外大农业、乡村产业振兴、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扶贫等领域。
据了解,对于碧桂园的机器人业务,杨国强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代表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方向。至于农业方面,杨国强则提出目前我国存在“种植业、养殖业领域许多高端品种大量依赖国外进口,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并针对此建议加快推进种植业研发应用,打造我国“农业芯片”。
杨国强在今年两会提案中再次建议,国家应支持农业重点企业大力参与全球农业投资开发,建立海外农业基地。以下为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提案详情:
一、关于加快研发应用智能建造产品技术,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提案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19年我国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090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16%,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目前我国建筑业大而不优,落后的施工手段及施工方式制约了行业效率及建筑质量提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施工安全问题,行业“招工难”“用工荒”现象也在不断加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代表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方向。通过将建造过程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运用建筑机器人、智能施工设备、建筑信息模型(BIM)、智能工程管理系统等产品技术,可以实现勘察、规划与设计、生产、施工、监管与验收、运维与管理等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从而有效提高建造过程的安全性以及建筑的经济性、可靠性,也在建筑科技上走在世界的前列。因此,我建议:
第一,大力支持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研发应用。鼓励行业重点企业加大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研发力度,支持相关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重点攻关。在现有龙头企业研发成果基础上,大力推动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投入工程项目建设,加快试点推广,提升工程施工智能化水平。
第二,加快推进以BIM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实现设计、采购、生产、建造、交付、运行维护等阶段的信息共享。融合应用传感器网络、低功耗广域网、5G、射频识别(RFID)及二维码识别等物联网技术,全面提升智能建造信息化水平。推广BIM报建审批和施工图BIM审图模式,实现信息化监管,提高监管效率。融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设立建筑业大数据创新中心,实现行业数字化赋能。
第三,研究建立和完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及评价体系。由行业权威机构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行业研究团队、专家学者、骨干企业等力量,研究建立与智能建造相匹配的产品标准、施工标准、设计标准、BIM集成设计标准、装配式部品部件标准、新型建造工艺工法标准、验收标准等标准体系,为推进智能建造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推动建立和完善智能建造的基本规定、评分体系、评价等级、评价机构等,加快实现智能建造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化应用,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二、关于提升农产品全产业链水平,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提案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续工作重心将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要兴旺。近年来我国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农村地区产业门类不全、规模不大、品牌效益不强,再加上缺乏城乡流通的桥梁,导致农产品“出村进城”困难,农村产业发展亟需加强引导和扶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可见,要帮助农村和农民走出困境,需要政府联动企业等社会力量,帮助农民稳定生产、提高产业质量效益、打通城乡流通渠道,让农民、产业与市场紧密衔接,从而实现一头助力乡村产业经济发展,另一头助力城市居民打造品质生活。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政府引导,推广“公司+农户”模式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动村镇党支部书记、党员等带头,组织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种养。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参与,为农民提供品种、技术、培训、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并建立利益捆绑与共享机制,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农产品种养殖基地,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致富,不会返贫。
第二,打通农产品进城产业链,搭建城乡现代商业桥梁。完善农产品进城的冷链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从乡村到城市的农产品配送体系,将农村的蔬菜水果、生态养殖的禽畜鱼等优质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运到城市集散地和社区门店,大大简化中间环节,让利农民和消费者,满足人们的幸福生活需要。
第三,建设农产品溯源系统,建立食品安全诚信体系。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流通追溯系统等,以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产品从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的全过程,形成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组织开展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依据规范和标准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行分类监管,对诚信企业扶优扶强,对失信企业实施联合惩戒,为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们提供安全、丰富、好吃、实惠的产品。
三、关于积极布局海外大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的提案
中国粮食需求总量非常大并且呈刚性增长趋势,去年仅大豆进口量就超1亿吨,肉类进口量也连年攀升。但现阶段国内土地资源有限,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广阔的可耕土地,蕴藏着巨大的农业发展潜力。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中国农业企业完全有能力率先“走出去”,大力拓展国外农业投资市场,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链自动化水平整体不够高,而且种植业、养殖业领域许多高端品种大量依赖国外进口,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农业“走出去”还涉及到出国人员的海外安全和成本问题,海外国家也普遍不希望有大量外来人员入境。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布局“无人化农场”应用场景,广泛应用农牧机器人、自动驾驶农机设备等新技术,推进种源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将成为占据全球农业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建议:
第一,支持农业重点企业大力参与全球农业投资开发,建立海外农业基地。完善农业企业“走出去”总体规划和协调服务机制,引导和支持企业在风险较小的国家和地区寻找优质农场、牧场,租赁或购买闲置土地,增加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及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投资,大规模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我国开辟新的粮食进口来源地。
第二,试点打造大规模的无人化农场,提高农业生产力。依托国内外重点农业企业智能化领域系统集成优势,在国内外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规模化、有重大影响力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和无人化农场,构建集粮食种植、收割、仓储、加工、运输于一体的无人化现代农业产业链,形成流水线、农业工业化,从而达到综合投入利用的效益最大化,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第三,加快推进种业研发应用,打造我国“农业芯片”。组织相关研究机构、高校、龙头企业等开展联合研发攻关,从基因编辑和分子育种两个方面不断加快中国种业的数字化、定制式发展进程,使之可以应用到规模化的大型农场生产场景。同时大力培育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品种品牌,逐步突破国外种业资源的垄断,让我国拥有属于自己的“农业芯片”。
审校:徐耀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