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讯:6月24日,中国央行发布年度区域金融运行报告称,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金融领域潜在风险隐患值得关注,2014年要保持货币信贷总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稳定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根据报告,全年贷款投放节奏较为均衡,各地区行业贷款集中度有所下降,高耗能行业贷款得到有效控制,贷款对"三农"、小微企业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增强。
央行指出,社会融资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连续两年上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资金周转速度有所下行。主要是较多资金投向基础设施等领域,其中土地储备、购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短期内效益可能并不明显,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往往会占用两套资金,也会放大融资需求。报告并称,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比重较上年提高七个百分点,成为重要的融资渠道,但部分财务软约束和宏观调控限制的行业和领域通过表外渠道吸收资金,也推高了融资成本。
报告还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有所上升,流动性状况总体稳定。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金融机构在定价策略、贷款投向等方面积极调整。四个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结合区域特色推进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报告认为,东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东北农业强区地位进一步巩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改革创新步伐加快。
但报告同时也提醒说,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一些低效率部门和企业大量占用资源,影响了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使总量政策效果受到影响。此外,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隐患也值得关注。报告表示,2014年中国将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流动性、内控和风险管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稳定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