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见习编辑 王静 此前被市场颇为看好的物美收购卜蜂莲花一事,竟于日前宣告失败,为时值低迷的零售业再添整合阻力。
12月16日早间,卜蜂莲花有限公司宣布,其与物美于10月15日就有关建议认购事项及建议收购事项的框架协议已失效,并将不会延长。
卜蜂莲花表示,该公司与物美善意地进行了广泛的磋商,但仍无法就约定建议交易的若干主要条款取得充分的进展。因此,建议认购事项及建议收购事项将不会继续进行。
同一天,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公告称,该公司于最后完成日期前并无与卜蜂莲花订立最终文件,亦没有延后最后完成日期。
观点新媒体于就此事第一时间致电收购方物美集团,但并未得到回应。
意料之外的并购失败
据了解,本次收购对于双方都是极大的利好,而且符合零售行业近几年来都将维持的整合并购主旋律,此前一直为各界看好。
相关券商在针对物美的研究报告中,甚至已经把卜蜂莲花的36家门店与物美并表。因而,对于此次收购事项的无疾而终,相关分析师和业内人士均表示较为惊讶。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观点新媒体表示,因此前超市业已有华润收购tesco的成功案例,加之此次收购处于零售行业整合并购的大背景之下,此桩交易本应水到渠成。而就目前看来,合作事项双方均获益匪浅,合作意向较为强烈,临时改变战略的可能性较小。
并称,剔除交易双方的因素,第三方介入及政策导向或许成为并购终止的诱因。
物美近来频频爆出负面消息,尤以进场费等零供矛盾为主。该业内指出,零供矛盾本为行业顽疾,已属司空见惯,大型超市如沃尔玛、家乐福等都会面临。因此,在收购的关键时期,物美被拎出来作为典型,时机略显微妙。
此种说法和国泰君安分析师许智程的推断不谋而合。许智程表示,双方此前达成的框架协议中,供股协定、收购代价等都写得非常具体,因此表面利益没谈拢的可能性较小。相关监管政策即成为制约本次收购的一个可能性因素。
另有分析师对观点新媒体提到,企业文化、管理机制、门店以及渠道的整合等问题亦可能增加了此次并购失败的变数。
此前沃尔玛收购好又多,不仅没有增加好又多的市场份额,反而使其处于加速萎缩状态。该分析师指出,此类并购案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即达成收购意向可能比较容易,但整合、磨合的过程比较复杂。
物美和卜蜂莲花的收购事项始于10月15日,彼时物美集团和卜蜂莲花于港交所举行发布会,高调宣布即将进行的整合计划,并公布了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物美商业将收购卜蜂莲花在北京、上海及中国其他省份(广东省和湖南省除外)的业务,包括36家门店,代价约为23.45亿港元。
另外,物美商业还将认购卜蜂莲花10.87亿股普通股及约13亿股可转换优先股,卜蜂莲花则将认购物美商业的2.07亿股H股,相当于物美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13.77%(按经扩大基准计),代价约为28.93亿港元。
其实,早在框架协议达成后不到一周,卜蜂莲花北京8家门店随即爆出关店消息,并有员工进行抗议,卜蜂莲花和物美更是双双前后进行了较大的人事变动。彼时即有媒体猜测,并购一事或不能成行。
然而在分析人士看来,此次收购将增强物美在北京地区的市场份额,同时得以让公司能够立即打入一些新地区,比如上海,而这些地区在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较难进行有机渗透。对卜蜂莲花来说,意义更为重要,通过此次交易得以保留在全球最大零售市场的业务,未因持续的经营不善而败退。
因此,在双方进行细节磋商期间,一些负面杂音并未被市场重视。如今看来,却是一语成谶。
继续前行的行业整合
虽然此桩交易最终流产,却并不能改变零售行业整合并购的节奏。
据了解,零售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需要通过连锁经营、大量采购、大量销售来实现规模效益。而我国零售业的低集中度使得规模优势难以发挥,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大大削弱,加上激烈的竞争,使得我国零售业的利润水平偏低,行业平均毛利率在15%左右,其中百货店平均为17%左右,超市类平均为15%左右,家电连锁的综合毛利率在14%左右。
相关分析师坦言,如今的零售行业乏善可陈,亮点缺缺,处在行业整合并购、提高市场集中度的发展过程。“前期的跑马圈地已经结束,行业面临几个压力,一个是电商的冲击,人工租金压力较大,尤其对超市来说。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终端调配比较乏力,行业会进行重新洗牌,带来更多并购案例。”
在此背景之下,许智程表示,物美不会就此停止扩张的步伐,未来仍会有积极向外拓展的动作。“物美在北京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三分之一,上涨空间较少,且在北京扩张的代价和成本要高于其他区域。”
另外,许智程还提及,未来卜蜂莲花在北京的几个门店,经营压力会越来越大。因其没有市场份额,周围没有配送中心,供应链拉得很长,相比之下,出手是比较好的选择。而一旦选择转手,曾经在天津地区有过合作的物美无疑是一种较优的选择。“不排除有地区间并购的可能性。”
对于超市业态面临的窘境,前述业内人士指出,除了企业间的并购,企业内部业务整合也是当务之急。
据该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很多超市走的是大卖场路线,即“生鲜+百货”的业务组合。超市放大外租区面积,大量引入百货,其实是希望借此分担风险,充当二房东的角色。这种方式的综合效益未必是最好的,反而会制约其跟购物中心等商业项目的合作。
他指出,购物中心选择超市作为主力店是强调其生鲜部分,因此超市企业的突破点就在于,回归超市的生鲜、食品属性,将该部分业务做得充分且有特色,购物中心对超市的依赖性会非常强。“我们预计行业在明年会有变化,强化生鲜等细分市场的品牌超市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