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伴随着中国房地产一路前行,博鳌房地产论坛至今已历十二载,见证了行业曾经的春风得意或彷徨无措,有过黄金十年也有晦暗岁月,但终究还是跨过所有羁绊,走到了第十三年的门前。
进入新改革时代,如果说房地产已经被部分巨头垄断了绝大部分的影响力和商业利益。那么,我们在2013博鳌房地产论坛完全有必要寻找更多新的声音、新的面孔及内在多元素的新力量,这样也许可以看到更不一样的未来。
8月13-16日,2013博鳌房地产论坛将在海南如期开幕,围绕论坛主题“改革时代的地产新力量”,观点新媒体遍访众多重量级经济学家、行业大腕、企业领袖等人士,推出“改革时代的地产新力量”2013博鳌房地产论坛系列报道。
观点网 李雯露 作为星浩资本的CEO,赵汉忠近来四处奔波,正为第三期地产基金的募集劳心费力。
“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星浩资本现在是国内最大的私募基金,现有又有六个星光耀广场在操作,还是引起了很多投资者的关注。”在接受观点新媒体采访时,赵汉忠透露,如期完成今年45亿的募集目标问题不大。
在他看来,星浩资本是一只有开发能力、商业管理运营能力的私募基金。加入“商业”和“基金”这两个定义之后,赵汉忠发现自己工作量也随之大大增加。
“作为基金管理者,一方面我要去募集;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商业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星浩资本2010年成立之初,赵汉忠就明确提出了5年发展目标,即5年内要建成20-25个星光耀广场,到2015年募集的资金总额要超过200亿。
时至今日,现实与理想之间仍存差距,外界对于赵汉忠的5年目标质疑不断。
对此,赵汉忠亦坦承:“这是有挑战性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做到。”
他表示,星浩资本一直在努力,今年募集的资金总额是100亿,星光耀广场预计今年达到8-10个,最近也在接洽一些新的土地。
另一方面,赵汉忠指出,就目前的模式来看,星浩资本只专注于做城市综合体,但也希望基金能够实现多元化发展。
据透露,目前正在思考如何发展文化地产,如何把这种不动产和中国特色文化良好结合。
事实上,早在今年5月就已有消息称,华谊兄弟计划筹备更多文化地产项目,并已经初步选址上海、成都两地,而合作方为地产基金公司星浩资本。
根据彼时媒体报道,星浩资本已开始为一只文化创意地产基金进行融资,融资规模15至20亿元人民币。
赵汉忠向观点新媒体透露,星浩资本一直在和华谊兄弟等文化公司洽谈,希望找到新的市场机会。
“我们希望通过不动产把它(文化产业)落到地面上,落到城市里面,形成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
以下为观点新媒体对星浩资本CEO赵汉忠先生的2013博鳌房地产论坛专访实录:
观点新媒体:今年博鳌房地产论坛的主题为“改革时代的地产新力量”。在进一步加强调控的背景下,您如何理解“地产新力量”?
赵汉忠:在中国,地产前二十年发展非常迅速,发展到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对开发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谓的地产新力量,从另外一个角度提醒我们,开发商应该用更开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利益点去满足客户的需求。
其次,要满足城市化的需求,包括未来城市居民的生活形态和生活走势。现在高科技不断发展,其中云计算就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很好的生活服务。开发商应该考虑的就是线上、线下怎么进行很好的链接?如何能够让天上和地下的东西有一个很好的链接?
第三,经营模式。住宅地产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所以很多人在开始进军城市综合体、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实际上,大家已经在开始考虑转型了,市场也已开始产生了新兴力量。
最后还有盈利模式,因为地产本质上是一个资金、人才密集型的行业,所以资金来源是地产商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能够走多快,做多大规模取决于资金来源。传统的资金来源包括上市、代建、信托,开发商常规上会通过这些渠道借钱。
但近两年,以星浩资本为代表的新兴力量--地产私募基金开始出现。向社会争取资金来源,通过聚合,通过各种平台,完成个人不能干的事情。
比如,有的人有5000万、1亿的资金,可能会考虑投不动产,或者做地产。但十个人、二十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就可以去做更好的事情,拥有更好的做事平台。
从这个方面来讲,过去的地产通过二十年的发展,达到了现在这样的一个格局,发现新兴的力量仍然在涌动,要去打破这种格局,衍生出一种新的平衡,产生新的力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创新,从经营模式上,满足客户多方面需求,满足城市化进程,包括与电商的有机结合。大家都在慎重思考,而且步子迈得越来越宽了。
观点新媒体:除了住宅之外,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军商业地产、旅游地产,您如何理解这些新的地产概念?文化地产、旅游地产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什么?
赵汉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改革时代的地产新力量”,大家都在尝试、都在做。所以,文化地产真正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样?其实没有定性。我们需要更宽容的心态,去对待这样的创新,希望能够去创造一种模式,特别符合现代城市化,或者白领对文化方面的需求,或者改善社会面临文化饥渴的现状。
能不能去找到一种不动产和文化有机结合的模式,从另外一个层面,创造出满足客户精神层面的东西,然后再把精神层面和文化上的东西落到不动产,让人们可以方便的享受到文化层面的需求,我觉得这也正是大家所说的新力量。
观点新媒体:星浩资本在文化地产方面也有不少尝试,您在这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赵汉忠:就现在的模式来讲,我们专注做城市综合体,但也希望基金能够实现多元化发展。所以,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发展文化地产,如何把这种不动产和中国特色文化良好结合。让大家在这个不动产里既可以享受到新颖的生活方式,也可以享受到有关文化方面的盛宴。
所以,我们一直和华谊兄弟等文化公司洽谈,希望找到新的市场机会,通过不动产把它落到地面上,落到城市里面,希望形成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
观点新媒体:这方面洽谈有没有最新的动态?对于文化地产基金,有没有什么想法?
赵汉忠:都会有。比如在体育文化方面,现在中国有那么多体育馆,但这些场所都面临亏损,成为一个鸡肋。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很好的方法,和体育界的人士一起打造出某些体育项目爱好者的聚集地。
实际上,通过人群的集聚,就可以把很多文化(比如篮球文化、足球文化;篮球方面的延伸体、足球方面的延伸体)与不动产结合在一起,包括国外高级俱乐部特定的专卖品以及具有文化标识的东西。我觉得,在餐饮、娱乐方面都可以加入很多这种元素,使大家不管是爱好也好、切磋也罢,亦或是民间的竞技,在看球、议论球、打球的同时,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氛围、机遇形成良好的发展。
另外,电影方面也有非常好的切入点。比如,在我们即有的一些新的街区,电影文化可以通过各种有标志性的东西,通过不动产落到里面,让大家享受到原来那种味道和精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二、三十年代的某个电影场景。过去、现在与未来有效的穿插,形成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观点新媒体:星浩资本最主要做的还是商业综合体,今年五月份启动了第三期基金的募集,现在募集情况如何?
赵汉忠: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今年目标是募集45亿,我们觉得可以完成。
因为星浩资本现在是国内最大的私募基金,现有又有六个星光耀广场在操作,还是引起了很多投资者的关注。我们的这种模式,包括星浩资本的团队和产品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相对来说,投资者还是比较踊跃,希望能够参与到里面来。尤其是一期在今年年底会满三年,我们会按照承诺,一期投资者的本金将在今年还给他们,这会为市场带来良好的信心。
观点新媒体:第三期资金是分成三个产品,具体投资配比是怎么样的?
赵汉忠:A类偏向于固定收益的产品,大概是20亿;B类属于固定收益加上项目的利润分成,大概是15亿;C类是完全股权类的,理论上它的时间最长、收益更高,也会享受到A和B相对低风险的部分资金杠杆收益。
观点新媒体:您联手绿地集团共同拿下了上海闸北商办地块,对于此次合作,您是如何考虑的?
赵汉忠:星浩资本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所以我们乐意与优秀的公司合作的,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如果一些公司有比较好的土地,我们愿意投资;如果碰到比较好的土地,在资金方面又能够进一步的合作,我那么们的规模就可以做得更大,可投资的东西也就更多了。
合作模式主要趋向于几个方面。首先,能够控股当然最好,这个也是需要谈的;其次,星浩资本有一个很强的团队,在开发方面比较有经验,我们希望能够操盘。
所以,我们更倾向于与这样的公司合作:他们的人力资源不够,但在资金方面很有实力。当然,这也只是理想层面上的,现实情况往往比较复杂,有可能一事一议,采取灵活的方式。
观点新媒体:未来会不会有更多的合作项目?
赵汉忠:应该会,因为现在有这个趋势。一线城市以及一些好的二线城市,土地总价比较高。所以即使你再有钱,可能拿几块土地就没钱了。在这种情况下,大的企业开始寻求合作,这也是地产新的趋势,原来都是不合作。
观点新媒体:五年内要建成20-25个星光耀广场,到2015年募集的资金总额要超过200亿,您怎么看待这个发展目标?
赵汉忠:这是有挑战性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做到,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咬紧牙关,拼搏向前。我们计划做10个,现在时间过半,你能不能做到10个?后面再加上15个。
今年募集的资金总额是100亿。星光耀广场预计今年达到8-10个。最近也在接洽一些新的土地。
观点新媒体:在开发节奏、拿地节奏以及成本管控方面,星浩资本如何平衡?
赵汉忠:都会有的,因为我们是按照5年的战略规划去做。只是说土地方面,由于垄断市场,不见得有钱就能够拿得到。所以,这是一个不太确定的因素,土地不是萝卜白菜,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有时候你想买的没有推出来,有时候推出来的土地又不是你想拿的,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些变数。
观点新媒体:是否有意向地块?主要关注哪些区域?
赵汉忠:我们看了三、四个地方,我觉得都是会拿的。比如福建,还有北方的城市,像河北或者石家庄。
观点新媒体:星浩资本既进入了一二线城市,同时也在三四线城市有所布点,您如何看待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的发展现状?
赵汉忠:这要看公司的情况,产品和资金实力是关键。很多小的地产商想进北京,但不现实。一块地都那么贵,竞争也比较厉害。所以,从道理上来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城市凝聚力的确更强,也会集中更多的需求。但是回归一二线对于企业来说,能不能回得来,这得看公司的实力。当然,有的部分三四线城市确实存在泡沫,供应比较大,但并不代表全部。
我们对于城市的评判并不是这样分的,我们希望目标城市有2000亿的GPD,150万左右的人口,达到这些我们就觉得这个城市达到了及格线,不论三线、二线还是一线。
观点新媒体:近期全国各地土地交易非常活跃,您怎么看待这样的土地市场表现?您觉得当下是否是拿地的好时机?
赵汉忠:我认为今年是拿地的好时机。
当前土地市场的情况,反映了现在经济发展到面临的一个窘境:由于税收负担太重,对民企开放得不够,国进民退等原因,现在做实业很难。所以,人们没有信心把更多的钱投资到实业上。
然而,实际上,高科技这种自主研发,知识产权的东西也很少,这与我们国家的机制有关系。大量的山寨,包括盗版处罚得不严,实际上对人的创造性有很大的打击。现在我们正在面临这样的苦果,中国出不了乔布斯,也出不了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
所以,你会发现,由于流动性要维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流动性高货币是超发的。货币超发一定会反映到不动产上,反映到资源上,而土地就是资源,所以地价会高。其实,地价高主要是人们对于通胀抱有很高的预期。也就是说,所以如果他不去过多的获取这种资源,就不能保护好他的货币资产。
观点新媒体:“钱荒”也让大家把讨论的焦点落到了中国经济之上,不少观点认为,其实国内市场并不差钱,只是把钱放错了地方。对此,您怎么看?
赵汉忠:这只能说银行也在面临窘态。国家希望银行投到实业,投到高科技领域,投到能够改善经济结构的领域中去。但银行转了一圈发现没什么好投的,也没什么好贷的。其他的风险都比房地产风险大,贷给老百姓买房,老百姓基本上会还,贷给开发商,开发商也还。最后,银行还是觉得地产保险,所以拐弯抹角又流到地产中,这是国家很不满意的地方。
观点新媒体:这会对房地产行业带来什么影响?
赵汉忠:我觉得对于房地产行业是有伤害的。当一个国家没有什么好投的时候其实是很可怜的。只有这一行好投,所以我们忧心忡忡。但是短期内又没有什么办法,为了资产保值增值,你还是要投房地产。所以我对于国内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并是不乐观,现在整个中国都是这样一个状态。
观点新媒体:作为星浩资本的CEO,您怎么看地产行业?
赵汉忠:这个有些跨界。我乐意接受挑战,自己也想这样做,希望能够身先士卒尝试新事物,把金融和资本打通,把地产和民间资本打通,国家最欢迎我们这种方式利用民间的资本。
观点新媒体:您如何看待基金管理者这一角色?
赵汉忠:这个复杂很多,星浩资本是一只有开发能力、商业管理运营能力的私募基金。加入“商业”和“基金”这两个定义之后,我发现工作量也随之大大增加。作为基金管理者,一方面我要去募集;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商业管理。
观点新媒体:星浩资本成立三年以来,您是否遇到一些挑战亦或难题?
赵汉忠:就拿金融来说,在中国,企业的信用成本很高,包括人和人的信誉、企业的品牌以及别人对你的认知度等多方面。这也就意味着,在这种信用期不太成熟的时候,你的成本比较高,包括体力、精力以及时间上的成本。比如,一笔原本只需三天即可谈完的投资,却要用三个月的时间。
第二个挑战,在面对城市综合体、办公楼以及大量的商业的时候,基金管理者怎样才能让它更有价值?在退出的时候,怎样让这个商业更有有含金量?这些是我在做住宅的时候,没有碰到过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大量的去学习,包括如何招募合适的人才。
所以,对我个人而言,新的挑战还是很多的,原来不太关注的东西现在都要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