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建筑的智慧
是建筑还是非建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在建造物上反映人的智慧,因此我一直觉得1998年创作的非建筑装置“推拉折叠平开门”,是一件非常智慧的作品。这扇门,是经过简单的动作推和拉之后,对固有门的概念作出挑战。在一个普通的装置上,各个细节都是展示神秘世界的机关。这件作品让我想起曾经在广州南越王墓出土文物展上,看到一件汉代的屏风合叶,其合叶的设计非常智慧。那么什么叫智慧?智慧既传达和对人有某种启示作用,在中国古代很多建筑或者非建筑上都有这种智慧的闪烁。
两分宅的合璧概念
中国有“完璧归赵”的典故,其实合璧的概念很早就有,这种概念成为战争策略的一种形式。2002年完成的“两分宅”其实就是从一个掰开和合拢的烟斗概念设计延伸出来的建筑,居住只是这掰开的烟斗中发生的故事,也是一个合璧的过程。张永和的建筑教育基本是在美国完成的,然而我们发现,中国固有文化对他有至深至广的影响。
文学张永和
在认识张永和不久,我就看了“文学与建筑”等几篇随笔,现在我仍然认为,如果不是张永和出身于一个建筑世家的家庭,或许他是一位文学家,他与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在他的建筑设计中有着文学性情结,而建筑只是衬托这些文学情结的容器。
张永和的文人气质还表现在,他喜欢电影,喜欢侦探小说,喜欢随笔,他把别人逛街的时间用于看DVD,或泡在侦探情节中。即使制作那些项目模型,也将中国山水画的片断“穿”在那些模型上,这种根深蒂固的文人气质,使得他的设计含蓄并带有某些晦涩的成分。
他利用设计在文学和建筑上寻找暧昧的定位,席殊书屋就是这种寻找的结果,如果你不去仔细阅读“文学与建筑”一文中关于自行车功能转化的章节,或许永远找不到关于“席殊书屋”这件作品的思考脉络,谁会把自行车和那么多社会因素连在一起考虑,因此张永和的作品又像一个迷。
非常建筑在中国
非常建筑在中国,其设计的非同寻常性来自他的实验性,这种实验性来自张永和早期在美国缺少建筑设计实践环境下完成的,带着这种底力回到中国,在长期营养不良的中国建筑教育环境中,非常建筑成为没有竞争对手的唯一建筑师设计事务所,他遇到的挑战不是来自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建筑师,而是疯狂城市中的开发商。
然而作为个人事务所,非常建筑的成立对其他同类事务所的诞生有着直接影响,建筑师个人事务所的成立,使得整个中国建筑界进入文化建筑的机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当代建筑的起步始于非常建筑的问世。特别是在近代社会,具有独立精神的建筑家的创造性决定了那么时代建筑的质量,这就是我们关注以建筑家为主导的建筑设计事务所的理由,也是我们集体回顾非常建筑走过十年的意义。
中国建筑,有头无锋
和没有非常建筑之前相比,中国已有了在建筑学上有价值的建筑,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开头,这里指的是那些由中国建筑家自己设计的建筑。但是围绕着非常建筑十年的讨论,我认为,中国建筑处在有头无锋的状态。非常建筑开了一个好头,一个已被公认已经形成的头,一个和中国建筑大跃进十年并进的头。然而世界建筑界还是看不到中国建筑的“锋”,这是我们所有主流建筑也好,边缘建筑也好,都无法回避的现实,既我们的建筑设计本身缺少令人信服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那么“锋”是什么?锋是一道光,锋是一把双刃的剑,剑之顶端为锋。在这里,剑是什么?剑不是兵器,剑是标志,一条聚集眼球的线。我们会有出“锋”的那一天,这也是今天我们为什么必须努力的原因。
·观念:张永和的非常建筑 08/08/24
·北京与东京——不同的奥运建筑策略 08/08/20
·鑫苑(中国)置业再向地震灾区捐款200万 08/05/27
·李兴钢:什么样的大建筑 08/04/29
·斯蒂文·霍尔:我拒绝了迪拜,接受了北京 08/04/1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