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的判断
张永和是中国建筑界的海归派,他在回国之后的六、七年非常艰苦,那么2000年对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机,在那之后是飞跃发展。所谓飞跃是指工程的承接量在百个以上,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
张永和说:“我想生活在一个文化的中心,而不是文化的边缘。”他作出放弃美国建筑大学中教学的职位,决定回到中国,对他的人生和中国建筑界来说,是一项历史性的决定。记得在东京有一次张永和对我说:历史就给了我们这么一次机会,现在不抓住,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来。由此可见,他的决断是从历史的角度作出的。然而并不是很多人能够认识和做出同样的决定,当许多人还在海外观望时,非常建筑已经在中国落地。但是非常建筑的例子并不能套到其他海归派身上,因为中国建筑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速度和机遇不会相同,建筑家所要做的是判断。
拓荒者
为什么我把非常建筑称为拓荒者?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近现在中国的历史,我们什么时候有了建筑师这个称号?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脱离苏联建筑的影响?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建筑学价值上的建筑?
新中国成立之后,二十年间都是在讨论建筑风格的民族化问题,而长达四十年里几乎没有建筑艺术的存在,我们经过那样一段荒凉的时代,建筑起步之茫然可以想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机会幸运前往美国留学的张永和,才是一位二十四岁的青年,所不同的是,那一代人身上有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这种责任感驱使自己作出历史性的判断,和勇敢地做那些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情。
非常建筑是一家非商业性建筑设计事务所,所谓非商业性是指坚持建筑的创造性理念,不向商业性行为做妥协。非常,是指非同寻常,当然还有更多的含意,现在这个名字对中国建筑界产生广泛影响。了解非常建筑,需要认真阅读那本能够全面反映非常建筑创业年代思想基础的著作《非常建筑》,张永和和其他一些中国实验建筑家不同的地方还有,虽然他排斥美术对建筑的影响,但是他在对建筑进行实验性探讨的笔记中,可以看到西方当代艺术,特别是概念艺术对他的影响。
所谓拓荒行为还有,在2001年5月27日成立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当这个中心一成立,就连续举办外国著名建筑家讲座,这种和外国建筑家交流的举动影响了全国的建筑教育界。
定位
非常建筑已经有很大的名气,自然牵涉到对非常建筑的评价。目前正在东京的建筑专业画廊——间画廊举办《承孝相·张永和》双人展,由日本顶级建筑家和工业设计师等四名顾问组成的间画廊策划委员会,其中一位资深顾问问我,能不能有更合适的人时,我立刻明白他的意思。
是的,或许有人认为非常建筑的设计,在外观上没有那种给人视觉带来冲击的形式,似呼缺少作为建筑设计事务所应该有的个人风格,说到这里,我想起“非常建筑中国十年”讨论会上的发言中,有人认为,西方批评家在评论崔健时说:“他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而是他在不断地扩展摇滚乐在中国意识形态中的空间。”这句话用在非常建筑上可以这么说:“非常建筑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而是他在不断地扩展实验建筑在中国建筑产业中的空间。”
自成文脉
真正的建筑家都自成文脉,既存在研究和实践的互动关系。在张永和的一些建筑中,概念是强烈的,意图是清楚的,细部是忽略的。
张永和从1986年开始从事概念设计,而社会实践是从1992年开始,1996年出现艺术装置,这是张永和自身文脉的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型中,概念设计在上,下左为社会实践,艺术装置为右下,而三角形的左下和右下都分别和上发生关系。早期出版《非常建筑》是张永和建筑设计的概念书,以后出现的建筑设计行为基本上是这本概念书的注释。
·观念:张永和的非常建筑 08/08/24
·北京与东京——不同的奥运建筑策略 08/08/20
·鑫苑(中国)置业再向地震灾区捐款200万 08/05/27
·李兴钢:什么样的大建筑 08/04/29
·斯蒂文·霍尔:我拒绝了迪拜,接受了北京 08/04/1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