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际“热钱”冲击中国经济体的担忧一直没有离开公众的视野,在近期发达经济体饱受次级债危机之苦之时,这个话题又被一再提及,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其规模、投向以及中国资本管制的有效性等更富建设性的讨论。
事实上,尽管中国长时期实行比较严格的资本管制,但是在过去20年中,中国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跨境资本流动仍然迅速增加,跨境资金流动总额在当年GDP中所占的比重,从1982年的不到20%,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剧烈增长,到2005年已经翻了5倍,超过了120%。此外,尽管经常项目中资金流动大幅扩张,但资本项目中的资金流动已取得相对重要的地位,2005年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三分之一,而这个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只有25%。
跨境资金流量的增长表明,中国经济日益开放并融入世界经济,从而受到全球金融市场影响的程度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更大规模的国际资金流动不断创造出更多的机会,来逃避和规避资本管制,这就依次产生了资本管制的有效性、货币自主权、金融稳定以及今后的资本自由化等问题。
我们认为,尽管中国贸易和金融日益开放,但现在如果要回答中国的资本管制是否有效的问题,仍然为时尚早。尤其是,巨额而频繁的跨境资本流动可能会削弱但不一定会压倒资本管制,而小额且稳定的资本流动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资本管制是有效的。目前,国际热钱环伺中国的主要动因是国内汇率的人为扭曲以及高估的资产价格,而根子还是在中国低效并且受到隐形保护的金融体系。
以中国早就承诺的渐进式的资本自由化战略为例,改革并不像起初看起来那样简单。中国的金融资产存量的特点是,银行存款占明显的高比例,长期保持高水平的储蓄率,其实是政府对银行业补贴的重要形式,而银行业利润则依靠人为的高存贷利差。目前,2%的人口控制了将近60%的存款,这部分富裕人口可以描述为复杂投资者,一旦出现机会,他们会毫无疑问地寻找资产类别、地域和货币面值多样化。QDII产品以及国内A股市场的剧烈动荡就是具体表现。而这种动荡将最直接地传导到银行业。前一段时期,当QDII产品和国内股市火爆时,大量的存款从银行体系流出,国内银行业的不满声音即刻此起彼伏,殊不知鼓励储蓄流入资本市场其实已经是既定多年的国策,只是中国的金融体系远远没有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
然而,为了减少资本项目的不对称,减少热钱的冲击,减少存在的汇率方面的单项扭曲,这意味着未来必须允许大量的资本流出,以及放松对银行存款的管制,这必将是对中国银行业、金融业最严峻的挑战。国内银行业的改革已经启动多时,但是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没有清晰地看到其承诺的发展路径,粗放经营的行为却随处可见。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资本项目管制的放松是一项艰巨但又紧迫的工作,从东亚到南亚,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我们的近邻日本就是用了30年的时间才放松了之前承诺的资本项目的管制,在印度,这个问题的提出也已经经过了16年。
尝试通过表面的改革,直到中国金融系统摆脱多年沉疴如不良贷款问题,以实现渐进式的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战略,阻力较小,然而,大胆的政府能够做得更多。短期内除了合理控制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贸易检查和制裁的力度,并努力保持资产价格的合理估值水平等措施外,加快国内金融体系的改革尤其是银行业的改革进程才是实现未来资本平衡流动的关键环节。
·屠光绍问计 上海打造金融软实力 08/05/11
·以金融革新解“热钱”之困 08/05/11
·广州 一个人的城市 08/05/11
·观点一周评述:热钱之惑 08/05/11
·世家报告:成都市4月房地产分析 08/05/1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