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对中国企业频繁开启的海外资本市场“机会窗”正在关闭。
仅仅几个月前,瑞士银行还在忙着盘点2007年的丰硕成果:这家表现最好的投行在这一年中完成了18单中国企业海外IPO项目,其中不乏数个10亿美元以上的大手笔。而如今,瑞士银行的高管们却不得不为眼前的业务烦恼:由于市场疲软,原计划于3月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不得不推迟上市,作为中国第三大保险公司,太保计划融资20亿到25亿美元。
损失了大单的并非只有瑞银一家,在次贷危机中表现最为可圈可点的投行高盛也同样铩羽而归,其同瑞信、美林共同承销的恒大地产项目原计划募集最高166亿港元,但最终因投资者反应冷漠而不得不搁置上市计划,其另一桩备受外界关注的生意,茂业国际项目也将上市日期从1月推迟到了5月,并将发行规模从原来的9.05亿美元缩减到至多5亿。
的确,相对于与去年各大投资银行忙得不可开交、赚得盆满钵圆的盛况相比,今年的开局只能用“异常惨淡”来形容——除了花旗、麦格理和中信证券凭中铁建一单表现突出外,其他投行的IPO业务均大不如前。“相当多的项目都推迟了,现在是股灾,发行新股不容易。”一位国际知名投行的高管对《环球企业家》感叹。
一切绝非意外,伴随着金融危机的阴影,投资者信心正屡屡跌穿最低点,根据研究机构汤姆森金融的数据,今年以来全球已有61宗IPO被搁置,被搁置市值达214亿美元,几乎是新股发行总值的两倍。即便是自2006年即开始在美国、香港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中国概念股”也难逃厄运,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去年94家中国公司成功登陆海外资本市场的骄人业绩很难于今年再现。不过,不少银行家仍然将希望寄托于中国公司,毕竟过去几年中,国内经济连年增长的溢出效应仍然使企业活力十足,上市与否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光芒隐退
2008年以来,习惯了每个季度都能看到不少招股说明书的香港股民们忽然觉得有些异样,除了经历到恒生指数有史以来单日点数最大的涨跌幅度外,9年来,他们首次在1月没有看到新股挂牌交易,而传统意义上,新年的第一个月是新股上市的旺季。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3个月中,H股上市的6家企业的表现皆不理想,除阳光能源创造了0.3%的升幅,中铁建无升跌之外,兴发铝业、中国旺旺、宏华集团、新传媒均跌破了发行价。其中,宏华集团上市不到一个月以来,累计跌幅已经超过1/3。
去年为各家投行极力看好的邮政、铁路和地产等行业已不再闪闪发光,更多的项目遭受着被搁置、延期,甚至失败的命运,其中最为艰难的恐怕要数房地产行业。受信贷紧缩和宏观调控的影响,投资者普遍对此类企业敬而远之。原本准备在1月31日上市的昌盛地产不得不宣布取消IPO,而随后意图逆市发行的恒大地产在招股期间,竟连一个基金经理都没有光顾,这也使得龙湖地产、方圆地产等计划今年在港上市的其他地产企业颇有些不寒而栗。此前,共有50多家内资地产企业拟订赴港上市计划,20多家递交上市申请,而现在,很多投行手中的项目均处于暂停状态,事实上,对于一些资金链不太紧张,且有其他融资渠道的地产商,承销商也不主张其在这一时期强行上市。
除此而外,那些出于各种原因坚持按照原计划上市的项目,集资规模也在大幅缩水。过去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通常的定价范围都在12-14美元,但最近以来的很多企业都将价格降到了10块钱以下,以期能够顺利挂牌。
·杨国强的“粉丝” 08/04/22
·中航地产一季度利润下滑 08/04/22
·穗恒运收购广州证券20%股权 22日复牌 08/04/22
·中国残宴 08/04/22
·2000年与2007年市场基本面比较 08/04/22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