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这一全人类的盛事成为“政治足球”,只会给其复兴之路蒙上阴影
时隔多年,代表着全人类“团结、友谊、和平、理解”最高理想的奥林匹克运动再次面临着成为“政治足球”的威胁。赛事组织者以及国际社会各界能否果断排除北京奥运在关键时刻所面临的各种纷扰,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一顶级赛事在未来的命运走向。事实上,正是一些政客以及极端人士对此问题的错误回答,使奥林匹克陷入了黑暗的1970年代:恐怖活动、超级大国的互相抵制的威胁让奥林匹克过于政治化,悲观放弃的思潮成为主流;同时,奥林匹克的举办开销越来越大,财务上的难以为继让很多城市望而却步,甚至国际奥委会自身都走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奥林匹克不能在经济上取得独立,它就会面临着更多政治干预,从而冒上让奥林匹克精神蒙尘的风险;而更多的政治干预,则毫无疑问会阻碍它商业潜能的释放。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对现代奥林匹克的成功拯救,核心解决的正是这两大问题:利用久经磨砺的外交技巧,及早预见并摒除政治干预;在保留奥林匹克自己的尊严和特性的前提下,为奥运会设计一套商业战略,让奥林匹克运动实现财政自足。
后者的创造性实现尤为关键。简单高效的奥林匹克全球营销计划在1980年代出台后,经过短期的试探和观望,在阿迪达斯等企业的鼎力支持下,迅速成为全球体育业里等级最高也最为成功的营销计划,吸引了众多世界级企业的加入,奥运赞助规模从此不断被刷新纪录,奥运的电视转播也翻了番,成为全世界电视转播覆盖面最大的盛事。
奥运与商业的最终倾情拥抱,不但解决了燃眉之急,更让这一盛事真正成为主办国和主办城市乐于向全世界定义自己形象的最佳舞台。更重要的,奥林匹克由此摆脱了对政界的依赖,有了可预期的未来——这场奥运史上的漂亮复兴给后世留下的最大财富。
不可避免,鉴于奥林匹克盛事的重要,它仍会成为政治的高压区,但这个“政治”更多被用来指代对国际奥委会和举办方高度平衡能力的期望:一方面尊重奥运会的理想,另一方面还得追求商业价值的最大实现。
2008的北京奥运会,人们同样期待另一个非凡的变革故事:一个新兴市场国家蓬勃上升实力的全方位证明,以及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古国的形象再造。这个维持竞争、享受荣耀的过程,正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绝佳印证。如果再让奥运陷入意识形态的旋涡,不但会伤害13亿中国人民的感情——正如曼德拉所言,体育对国家团结起到的作用,会超过任何政治家的努力;更会让奥林匹克的复兴之旅蒙上阴影。
请牢记顾拜旦创始现代奥运会的初衷。“为什么我要重新恢复奥运会?为了让体育更加神圣和更加强大,确保它的独立的持久,让它能满足现代世界赋予它的教育责任。”
·中原报告:上海六月土地及一手市场分析 08/07/20
·前奥运:假如刘翔输了…… 08/07/16
·夺标 鸟巢管家争夺战 08/07/16
·研究:深圳CBD的大型购物中心运营解读 08/07/14
·新加坡绅士 林明彦 08/07/14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