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才明白名片的作用,不禁频频点头称是。直到夕阳西下,我才告别了里弄。
武术家的单位——一家位于巨型都市里的巨型职场。但这并不能将武术家这个个人当作一个匿名的存在,将之埋入记忆的彼方。我从他身上感受到了强烈的个性和存在感。上海万千涌动、到处充满着的人群,他们的活力洋溢的姿态实在是非常有个性的。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往往会归于“无名”。相较于其他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匿名性更为显著。我想,那恐怕是中山装所代表的社会体制问题,与上海庞大的人口相乘而产生的吧。而接触到他们的生活之际,便能感觉到,那里生活着的是和我们一样表情丰富的居民。
图片说明:洗衣等都在屋外的公用水池
或许,可以称之为群体居住的存在感?聚集在有限空间中的里弄的个别住宅,还是远远不完整的。而要想补足它们所缺乏的东西,则对更高级别的城市设施和空间是个挑战。人民顽强地生活着。上海的里弄,以一种接近极限的状态,包容了不得不栖身其中的居民。然而各房各间的居民,隔着墙壁生活的同时,也努力保持着自身的个性。可以说,集聚在其中的每一个体,都像是一条“龙”一般拥有强烈自主意识的人。
以前曾经住过什么人,无人知晓——我曾经试图把上海看作是一个物质的积聚地。然而在里弄中获得的经验告诉我,不仅居住的“主体”切实存在,并且他们用最为现实的方式住在一起。展望新世纪(译注:此文作于1980年代,所以“新世纪”指21世纪),我们从中获益良多——在接近极限的城市住宅中生存,这意义或许远远超出了物质空间。——非要拔高一点来说的话,大概就是这样吧。一条一条的“龙”,从上海孕育出的、宿命的里弄中生存下来。和武术家的淡淡相遇,带给我不少感触,感觉似乎学到了一些“龙”们的生存哲学。
想要在城市化的浪潮中生存下来,或许就是这么一幅场景吧。我在脑海中回想着东京的日常,好像看到了一点意外的启示——也许可以算是对近未来的暗示吧。再过十几年,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我想把这个世纪末得到的启示,当作来自神明的天启,好好珍存;等到二十一世纪真正来临的那个早晨,我会将之取出复观——我曾在上海目睹这一切。如果我能对无穷无尽的都市现象说一句什么的话——这个启示就是,它定会变得更加辉煌与和谐。
上海在过去,历经了极速的奔跑。那疾奔的英姿,跨越时间,直延续到现代。并且,这疾奔的步伐闪着光芒,向着近未来延伸开去。
对我而言,上海是一座将继承自近现代的时光,更进一步解放到未来中去的城市。走马观花所见,目睹的不光是来自过去的物质遗产,更多是刻印其中的城市记忆。循着那些记忆前行,其实也就是新造一座城市的历程——这就是上海这座城市所告诉我的。
(注1)长屋:一种建筑样式,多个住宅水平相连,共有中间的隔墙。或指将一栋建筑纵向区隔开来,每个区隔有独立的入口。
(注2)落语:日本一种传统语言艺术,类似于单口相声,落语师穿着和服跪坐在座垫上,以说故事来逗乐。
译者说明:偶然入手翻阅的这本小书,出版于二十年前,著者藤原惠洋是一位日本建筑史学家、工学博士,专业领域涉及建筑史、城市史、建筑批评等,现任九州大学艺术工学部教授。这本书记述了作者对上海的实地考察经历,从海上坐船进港说起,看外滩,行走租界,其间还穿插了对上海老城建立、租界发展历史的回顾,更有谈及国民党时期城市建设计划的章节,笔调既富有游记轻快又不失学术著作的严谨。在此摘译出来的,是全书接近尾声的一节,属于“二十世纪末的近未来都市”这一章。里面详尽描述了里弄一家人的居住环境和日常生活,对于曾经有过里弄生活记忆的上海人而言,读来或许能激发早年的回忆,就算是我这样的未经验者,也能从中读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风景人物,因此特意把这一节翻译出来,以飨读者。
原作者:藤原惠洋 译者:StarKnigh
·里弄,卧虎藏龙的聚住地 08/04/10
·孙、单之变 路劲起诉孙宏斌 08/04/10
·卢志强的地产资本拼图 08/04/10
·沿海增发重组丰华 住宅、商业左右互博 08/04/09
·科勒:全球厨卫经典 08/04/09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