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里弄,可以说是一种都市型的高度密集集体住宅。在上海,这种结构特征更是明显。
图片说明:绵延不绝的里弄
上海火车站位于苏州河的北侧,也就是所谓的闸北地区。自苏州河开始,越过站前的天目中路,眼前便是这片低于河面的“零海拔”地带了。在历史上,这里是因非法占领而开辟出来的地区,由于这种无政府的状态,战前也是经常上演街斗巷战的地方。这里也曾是被叫做“野鸡”的下等娼妇的集散地。解放以后,闸北区相较于上海其他地区,发展建设上也慢了一拍。
我偶然认识了一位中国武术家朋友,他就住在闸北的一隅。我冒昧地提出,能不能去他家看看,他笑着答应了,和我约了日子。
住在上海的中国人,都从属于“单位”。不,不单是上海——整个中国,都处于那样一个组织制度之下。那“单位”可能是工厂或委员会,也可能是解放军部队或是大学。每一个个人,都与“单位”紧密相联系,度过一生。因此,很多时候,邮递的地址和电话联络也常常是“请联系这个单位”。或许也因为这个缘故,除非是特别亲近的朋友,是很难知道对方的家庭住址的。
这位武术家的单位是个大型工厂。所以我一开始和他联系的时候,先是被告知了单位的联系方式。提前取得联系,是由于他要对自己单位汇报“和外宾见面”的事宜。于是拜访的日子便这么定下了。剩下需要解决的,就是那天在苏州河北岸找到他的家了。
长话短说,真正到了那天,我还是差点迷路了——那里遍布着相似的“里弄”。所谓里弄,可以说是一种都市型的高度密集集体住宅。在上海,这种结构特征更是明显。穿过面朝马路开辟的小门洞,直直地向里走去,约三米宽的窄路向着深处延伸。两旁边面对面立着两三层高的独立长屋(注1)式的砖房,里面容纳了惊人数量的人口。
这和日本落语(注2)中的“长屋风情”略有些不同,不过,在通道上玩耍的孩子、万国旗似的晾晒着的衣物,这样的景色似曾相识。自然,通风和日照相当恶劣。无论冬夏,在路边烧煮食物、照看婴孩,这些生活的片断也变得半公开化,捎带着乘凉,或是晒太阳。
走在从康妥路去上海站的路上,我远远望见武术家站在一个狭窄的里弄门口。大概是怕我找不着地方吧——我们互相大声招呼“你好”,满面笑容地握手。他领着我进到里弄中——他家是第三家。
进门便是厨房,穿过阴暗的未铺地板的地面,登上左面的楼梯。楼梯宽六十公分左右,很是陡峭。上到二楼,有光线自窗外照进来,明亮得多了。我是第一次进到里弄的内部来。主人让座,于是我在椅子上坐下了。仔细一瞧,比起狭小,我倒更惊讶于这个生活空间的设施齐备和整洁。
图片说明:里弄的二楼也是晾衣场
这位武术家是个相当有名的大师。因此和我同去的朋友(也是练家子)提出,能不能指点一二。于是乎寒暄之后,武术家立刻起身,开始展示武术招式。我的朋友跃跃欲试,于是开始武术家开始指导他胳膊和上身的姿势。
这时候,武术家的母亲沏了茶来。我自我介绍说,我是日本人,来这里是来看看上海的城市和建筑的,结果老太太哎呀呀地大笑了一回,她看着正忙活的两人,说,我是上海土生土长的,你有什么想知道的或许我能帮上点忙呢。我说,非常感谢,先让我在这随便看看吧。她应允道“是、是”,我便赶紧对房屋的布局做了个速写。
图片说明:笔者画的草图。图中附注,这栋建筑约有60年历史,当时建造者为日本人
·里弄,卧虎藏龙的聚住地 08/04/10
·孙、单之变 路劲起诉孙宏斌 08/04/10
·卢志强的地产资本拼图 08/04/10
·沿海增发重组丰华 住宅、商业左右互博 08/04/09
·科勒:全球厨卫经典 08/04/09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