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经以《哲学的贫困》回应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而卡尔·波普则以《历史主义贫困论》(又译《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回应马克思。今天,谨以“市场决定论的贫困”向思想导师们致敬。说实话,市场决定论也是我在此生造的一个词,指代那些信奉“市场自发调节”的人们。
2
或许可以这样思考,站在前工业社会,市场具有某种进步意义。而站在今日欧美国家或未来社会来看,市场有其局限和弊端,比如过度频繁的价格波动和金融动荡。中国的尴尬之处在于,还没充分享受到市场经济的甜头,就要开始面对其恶果。
私有比公有好,竞争比垄断好,放任自由比调控好,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下意识反应。它们或许在一般行业适用,但在货币和金融领域,有些理论预设必须重新反思。在无数割肉不见血的交易中,财富历经了惨酷的重新分配,在强国与弱国之间、在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
下面我用自己有限的阅读和思考,斗胆分析一下当前错综复杂的金融局势。
与当年由郎咸平搅起的国资流失论类似,《货币战争》卷起的旋风,更多展现了社会和民众对某种局势的担忧和警觉,但在学理上存在诸多错漏。《货币战争》的意义,不在于那些缺乏佐证的阴谋论,而是让不少信奉“自我调控的市场”者猛然警醒:和实体经济不同,金融市场在危机关头,不是多赢的游戏,而是弱肉强食的角斗场。在这个意义上,和平年代的民族主义,更多是狂妄和无知,但在国难当头(军事或金融战争中)时期,民族主义是基本的求生策略。在金融危机中,持有不同货币的人,站在不同的阵营里。
关于今日国际金融格局和中国宏观政策,有太多似是而非的观点。如果我们仍然在加息、人民币升值、提高准备金率等简单政策工具上打转,那终究免不了动辄得咎、投鼠忌器、捉襟见肘的困局。抛开水土不服的经济学教科书,我们需要更富战略洞见的言论。在我有限的阅读视野中,郎咸平的“二元经济”、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分析师滕泰的“新财富论”,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的“人民币国际化”以及民间学者刘军洛的分析,大致击中了要害。
凯恩斯早已说过,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政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的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使少数人暴富。这句话不仅在某一国家内部适用,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是如此。
在地球村里,美国(美联储、美国财政部)就相当于中央银行,而硬通货就是美元,失去货币权的国家,手里攥了一大把绿油油的钞票。一旦央行的印钞机开足马力,弱国手里的钱就不断缩水。以今日来看,遍及全球的通货膨胀,从韩国到阿根廷,从中国到俄罗斯,无一不是美元贬值的牺牲品。因为半个世纪以来,美元一直是世界主要的储备资产、国际支付手段,甚至一些国家的结算手段。美元的贬值,和石油、粮食价格的暴涨,是一回事。中国人民多年积累的财富,通过强制性结售汇体制变成了外汇储备,而美元贬值和能源、原材料、粮食价格的疯长,则让这些储备一天天缩水。
“中国流动性泛滥的根源,是美元的流动性过剩以及中国的人民币汇率缺乏足够的弹性。巨额外汇储备占款导致人民币发行过多。”滕泰在一两年前就如此分析。以此观之,贸易顺差不断上升、外汇储备疯狂增加、国内流动性泛滥,几乎是三位一体的现象。
要终结流动性泛滥,抑制物价指数,只有两条道路,要么改变强制结汇,要么就扭转过度的贸易顺差。后者涉及产业结构调整,而前者则早该着手。滕泰说,二战后形成的欧洲美元市场、中东的石油美元市场、日本和东南亚的亚洲美元市场,都让多余的财富转成外汇,由居民、企业持有,还可以去海外买东西。而中国的外汇,则通过强制结汇,几乎完全在央行手里。目前虽有松动,但恐已生不逢时。
·中国应借鉴德国的地产管理经验 08/04/04
·等待救市 等待戈多 08/04/03
·富力银禧一口价单位,复活节热闹楼市 08/03/27
·市场为何恐惧上市公司巨额再融资? 08/03/21
·21世纪的新资本主义 ——“用市场力量和制度创新,服务穷人” 08/03/1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