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讨论重大议题,汉语的模糊性,或者说语词的误读,常常让我深感愤怒,或者悲哀。以目前最热的词“救市”、“托市”、“政策市”等来说,没有一个不带感情色彩,一出口就有言外之意。围绕这些词而展开的争论,往往让真问题消失,既无助于学理辩论,也无法进行细致入微的考量。如果我们用Regulate来代替,也许很多误解和争议都消失无踪。其实,即便译成“监管”,也有某种压迫感,稍微中性的翻译,或许是调控,或介入。
在各类著作中,Regulate一词有各种译法,如管治、规制、管制或监管。《比较》杂志13期曾有一个监管的专题。按理查德·吉尔伯特(Richard Gilbert)的总结,Regulate的主要方式包括公有化、专营权竞标、以成本为基础的价格监管、反垄断、分拆等等。
当我们具体讨论某个市场时,会发现Regulate无处不在。中国许多产业的价格和市场准入已放开监管。而在成品油价格、电力等能源和资源市场,价格并未放开。在出租车运营、公共服务方面,市场准入和价格监管,也基本没有放松。而教育和卫生领域,更是市场最为失灵之所在。在这些信息不对称的地方,我们讨论的议题自然不是要不要监管,而是该如何监管。
在《大转型》中,波兰尼重点分析了三个市场,劳动力、土地和货币。在他看来,与此前的社会形态相比,市场经济源自这样一种预期:人类以获取最大的货币所得为目标而行动。由此,生产、货物分配都被价格所控制。以此来看,劳动力、土地和货币,没有一个是为了出售而生产出来的。劳动力、土地和货币的商品形象完全是虚构的,他称之为虚构商品。具体来讲,这是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所虚构出来的。
恰恰在这三个市场,自发调节的市场的软肋暴露了出来。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这些价格——以及更广泛而言的投资者预期——表现出来的过度变动性可能会对经济造成严重灾难。斯蒂格利茨说,自发调节的市场并不总是像它鼓吹者希望我们相信的那样起作用。甚至美国财政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些自由市场体系信仰的堡垒,都不认为政府不应该干预汇率,尽管它们从来没有给出一个内在一致的、有说服力的解释。
回到中国,年初修改的《劳动合同法》已引起诸多意见,张五常先生甚至发表九篇反对新法的文章。且不论此法的最终效果,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已是不容辩驳的事实。而说到房地产市场,最迟钝的相关者都明白,这里最大的受益人,恐怕不是开发商,而是政府土地部门。而说到货币,不论利率、汇率,还是存款准备金(其实是对银行商业行为的干预),政府的手早已无所不在。
不论经济学理论,还是中国的现实,都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市场不是要不要干预,而是如何干预?回到“救市”不“救市”,议题则应为:政府该如何regulate,而不是置身事外。装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只会让局势更为恶化。
在今日中国,认为政府应该干预的人,不会倒退到认为“计划经济优于市场经济”的地步,而信奉“市场自发调节”的人,恐怕也不会激进到认为“政府全面退出教育和医疗”的程度。所以,有意义的论辩,应该是具体到某个行业、某一领域,政府应该与市场达成什么样的关系。
在波兰尼那里,市场经济在欧洲逐步推广的过程,也伴随着所谓的社会转型,即社会针对经济的市场化而自发产生了旨在自我保护的“反向运动”。他不是把市场经济看作目的本身,而是把它看作通向更为基本的目的的手段。私有化、自由化甚至宏观稳定都太多地被当作改革的目标本身来对待,而波兰尼强调的是一些更基本的价值,比如免于饥饿、暴力和恐惧的权利。这些基本价值与自发调节的市场的意识形态之间有时无法两全。
·中国应借鉴德国的地产管理经验 08/04/04
·等待救市 等待戈多 08/04/03
·富力银禧一口价单位,复活节热闹楼市 08/03/27
·市场为何恐惧上市公司巨额再融资? 08/03/21
·21世纪的新资本主义 ——“用市场力量和制度创新,服务穷人” 08/03/1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