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一对上海朋友拍结婚照,他们不喜欢拍影楼那种千篇一律的美女帅哥照,而是约了一个专拍个性婚纱照的自由摄影师。自然,地点也可以选他们喜欢的。
和他们在Msn上聊天,“八卦”地打听他们最终选了哪几个场景,两人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他们都是从小在弄堂里长大,随后经历弄堂拆迁的“上海小囡”,所以特别想穿着婚纱在弄堂里潇洒走一回——可惜的是,想在市中心找到能唤起他们童年记忆的弄堂和石库门房子,真难。
“……这种弄堂房子看上去是鳞次栉比,挤挤挨挨……它们还像是大河一般有着无数的支流,又像是大树一样,枝枝叉叉数也数不清。它们阡陌纵横,是一张大网……”这是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对上海弄堂风景的描述,但如今层出不穷的现代高楼大厦,已经把这张“大网”戳出了一个个再也很难弥补的窟窿。
或者有人会说,上海不是还有“新天地”么?比起那些铲平旧屋立盖新楼的工程来说,“新天地”对旧景的珍视与雕琢,确实让人心生好感。但纵观整个新天地,却总让人有点“搭台唱戏”的布景感。店很新,人很靓,但弄堂生活里的市井气没有了。
弄堂曾经为当时居住条件紧张的上海人提供了一个公共的生活客厅,但漫步于新天地的弄堂和老房子,你找不到真正鲜活实在的“上海一家人”,这些房子的内心没有一个真正的主人,对于顾客、游客来说,最直接的快乐来源于消费欲望的满足,而对老板、服务生来说,这里或许只是令人艳羡的光鲜打工场所。
上海的新天地是被贴上消费标签的“弄堂石库门式怀旧”,同样的乡愁,在北京的版本,就是那些正在消失的胡同。上海语境里的号、弄、路,据说是从英文里的House, Lane, Road演变而来的,而北京的胡同,考古学家说,是一个出现在元代的名字,它的原意是“帐篷与帐篷之间的通道”,那一条条胡同的消失,就如同在北京这座800年古都的历史纽带中,一次次被抽出剥离的纤维。
为了让胡同焕发新生,北京也正经历着类似“新天地式”的尝试,尽管这样形容并不合适,比如北京的“南锣鼓巷”,但如果要对上海的朋友形容那里,把它描绘成“北京的新天地”确实更容易让人理解。虽然没有新天地玲珑精致,但我个人仍偏爱南锣鼓巷更真实的“生活味道”,至少那是一个还在正常呼吸的胡同,除了酒吧、餐厅,那里还有学校、旅馆、小店、居民住的小院……连那里的公共厕所都让人倍感亲切!可能正因为这里散发出的“胡同新生”还不是那么彻底,记忆里的胡同情结才能寻找到一次真正的落脚吧。
·这个时代的建筑师 08/03/19
·旧城改造:有多少老房可以重来 08/03/19
·寻找日益稀缺的四合院 08/03/19
·多伦路 沪上风情 08/03/19
·记忆中的北京胡同 08/03/19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