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历史馆讯:高楼环抱中的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小街全长不过550米,却蜿延蛇行,曲径道幽,有着别处难觅的浓厚文化历史气息。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上世纪30年代,多伦路聚集过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沈尹默等三十余位中国现代文化名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上海艺术剧社也在此间创建。这些彪炳史册的巨人们曾在这里战斗过、呐喊过、栖息过,并震撼了一个时代。
今天我们漫步在静谧的多伦路上,发现这里不仅是名人济济铸就的“现代文学重镇”,更散布着数十栋英、法、日、荷、西乃至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洋房和众多石库门建筑。这些小巧宅院的奇幻情调,再现出一度被称作“十里洋场”的老上海风情。
多伦路的文化名人的故居大多保存完好,故居和洋楼的周围还有着上海地区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老式石库门建筑群,散发着上海弄堂人家独有的日常生活的温馨与快乐。在“恒丰茶馆”临窗而坐,沏一壶茶,细细地品,慢慢地看,会发现窗外各式的建筑饱含了深厚的文化精髓。
曾作为“孔公馆”的多伦路250号无论是立面内部装潢,或是整体或局部都极明显地凸现出伊斯兰建筑风格特征。外墙面缀满了细纹抽纱的阿拉伯纹案浮雕,门框、窗框均为修长的椭圆形,上部分为马蹄形拱券,内缘裂成锯齿。满堂生辉的彩色贴面的瓷砖和地砖,从扶梯到扶手一直到天花板,无一不是雕纹刻镂,精美绝伦,精致细腻。紧邻的“白公馆”和“汤公馆”是法式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外观典雅、气势恢宏。
位于59号的“鸿德堂”主楼坐南朝北,3层楼房,第四层为明钟楼,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作为西方宗教建筑而采用中式飞檐翘角的建筑样式,在国内也许仅此一家。145号曾是左翼中华艺术大学校址和学生宿舍,现在是左联纪念馆和十大文化名人展馆,外廊与柱式及砖墙线条都显示出美洲殖民地式建筑风格。215号的广东商人李观森故居则是一幢西班牙气息浓郁的别墅……210号的堂皇、250号的经典、201弄2号的严谨、215号的浪漫、59号的古典,更不可缺少的,是上海本地民居的温情。
在这条引人遐想的浪漫小街上,文学著作、历史风云、建筑艺术三者水乳交融,沉淀成今日上海人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风格迥异的小万国建筑群、具有鲜明上海特征的街坊、石库门建筑,共同组成了多伦路这一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透视静安寺商圈开发 07/08/14
·上海远郊用地渐露结构矛盾 07/08/14
·利嘉6.5亿竞得多伦路"文化地块" 项目开工在即 07/08/14
·马来西亚富豪12.42亿获长风生态商务区1号地块 07/08/14
·沪商业土地挂牌首日遭冷遇 未来走势难料 07/08/14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