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板
  • >> 观点网 >> 其他 >> 正文
    质疑书直达国资委 中国建材集团临考
    https://www.guandian.cn 刘伟勋2008-03-15 12:41:06 来源: [ 经济观察报 ]
    发表评论 打印文本 关闭

      以“行业整合者”面貌出现的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材集团”)正面临着一次考验。不足两年时间,它接连并购20余家水泥企业、产能激增3倍后,又与61家目标企业达成了联合重组的意向。

      在中央企业集体掀起的新一轮扩张浪潮中,原本默默无闻的中国建材集团正在成为最抢眼的领跑者之一。掌声响起的同时,业界的疑虑和争议之声也不绝于耳,并已引起国务院国资委的注意。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日前批转给中国建材集团的一份材料上,提醒该公司注意扩张的方式和外界的反应。

      上述材料的作者是一位市场人士,他认为中国建材集团的扩张步伐过快,甚至已经失去一家大企业应有的理性。同时,大规模并购面临着巨大风险,如果不能有效整合,企业可能爆发危机。

      本报联系采访时,中国建材集团没有对这份材料进行直接回应。该集团一位管理人员称,公司目前的工作重心仍是联合重组,这项工作告一段落后,才会开始全面推进整合。

      中国建材集团旗下核心子公司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3323.HK)总裁曹江林曾在去年9月坦陈,整合是非常大的挑战,但公司有80%的信心把整合做好。

      争议之声

      日前,一份题为《中建材是不是疯了?》的材料被送至国务院国资委高层的案头。撰写这份材料的一位市场人士在文中坦陈了他对中国建材集团高速扩张的忧虑,并对央企大规模扩张的动因进行了剖析。

      中国建材集团成立于1984年,前身是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公司,2003年更为现名并纳入国务院国资委的管理序列。最近几年,该集团通过频繁的联合重组,规模和实力迅速提升。5年前,中国建材集团的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分别为20亿元和不足100亿元,2008年,这两个数字激增至335亿元和503亿元。

      2006年下半年以来,借助央企得天独厚的政策和资源优势(3547.752,-36.31,-1.01%,吧),中国建材集团在集中度较低的玻璃、水泥行业展开了接连不断的重组和并购。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水泥行业,该集团最近两年重组的水泥企业就超过20家,另与61家水泥企业达成了重组意向,正在进一步落实。中国建材集团已经和准备投入的重组资金接近200亿元。

      目前,中国建材集团的水泥产能,已从2006年初的1100万吨,迅速增加到8000余万吨,未来几年有望达到1.5亿吨,稳居行业榜首,占全行业产能的10%左右。

      这种超常规的高速扩张,在获得支持和赞赏的同时,也在引发了业界的一些疑虑。前述市场人士在其撰写的材料中指出,中国建材集团的一些收购有些匆忙,个别项目仅用十几分钟时间就敲定了协议,这可能为未来埋下了隐患。

      另一方面,大规模、高频次的联合重组也对公司的人才、管理、资金产生强烈需求。以管理人员为例,一般来说,收购方在完成一家企业的收购后至少要派出3个人:总经理、总工程师和财务总监。粗略估算,仅财务总监这一必不可少的角色,中国建材集团就需要向重组的水泥企业至少派出80多人。

      “财务总监不仅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平,而且对总部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否则不仅起不到财务监督的作用,还可能‘吃里扒外’。这样的人才培养起来至少需要3-5年,即使中国建材集团拥有专门的‘财务总监速成班’,恐怕也是来不及的。”上述市场人士说,如果派不出管理人才,对外收购的成功恐怕是偶然的。

      本报调查获悉,对于去年以来已经签订正式重组协议并完成工商变更手续的部分下属水泥企业,如安徽菲达水泥、浙江三源水泥、安徽中新源水泥等,中国建材集团已经派出了管理层。不过在浙江立马水泥等企业,尽管已经签订协议,但中国建材集团尚未进行接管。

      未经证实的消息称,中国建材集团已经着手招聘财务总监等管理人员,以应对重组和整合所引发的人才需求。

      扩张动因

      业界的疑虑并没有影响到中国建材集团的扩张步伐。2月22日和3月3日,中国建材集团又接连与郴州东江金磊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和南阳恒新水泥有限公司签订了联合重组协议,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南方和淮海经济区水泥市场的领先地位。

      目前,中国建材集团还在与已达成重组意向的61家目标企业进行磋商,进一步敲定合作细节。如果这些重组意向全部得到落实,中国建材集团的水泥产能将再增7000万吨。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08年水泥业务依然是中国建材最重要的业务板块,集团在很大程度上将把财力精力放在水泥业务的重组联合上。中国建材水泥业务的目标就是要做中国水泥业的老大,这一点毋庸置疑。

      “重组联合是集团的主要成长路径和扩张方式。”宋志平说,当前建材行业正值资源重组和行业整合期,建材企业过去那种以消灭竞争对手为目标的竞争战略,正转变为靠重组并购为特征的联合多赢的合作战略,因为有规模的企业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定价实力,进而为企业创造价值。

      中国水泥行业高度分散、企业大打价格战的现状,为中国建材集团推进行业重组整合提供了契机。目前全行业约有企业5000多家,2005年国内排名前十位的水泥企业总产能仅相当于法国拉法基集团一家公司的产能,其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不足15%。

      “我认为中国水泥工业的重组联合会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完成,中国建材必须要抓住机遇,不能拖拖拉拉,徘徊不定。”宋志平说。

      不过,在市场存在整合机会这一因素外,中国建材集团不遗余力地大规模联合重组,或许还有更为复杂和敏感的原因。

      中国建材工业规划研究院一位专家对本报分析说,中国建材集团急于将规模做大,与国资委的重组政策不无关系。国资委多次表示,将对排名在行业前三之后的央企进行重组,到2010年,将把央企数量从目前的150家减少至80-100家。建材行业的央企规模较小,它们急于扩大规模,以确保自己在未来的央企重组中占据有利地位。

       目前,建材行业的央企除中国建材集团外,还有中国中材集团,多元化的华润集团也拥有一部分水泥业务。中材集团最近两年也在宁夏、河北等地频频展开并购,并推动核心子公司中材股份(1893.HK)2007年底在港上市。

      事实上,不仅是在建材行业,建筑、海运、电力等多个行业的央企也在纷纷扩大规模,或者通过整体上市来增强实力。前述撰写《中建材是不是疯了?》的市场人士分析说,确保不被其他人收购已经成为很多央企管理层的集体意识。为了降低被重组的风险,他们只能拼命扩大规模。

      整合挑战

      借助接连不断的兼并重组,包括中国建材在内的央企迅速实现了规模扩张。但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更大的挑战在于能否通过有效整合,使公司成为有战斗力的航母,而不是拼凑而成的舰队。

      “并购容易整合难,大规模的并购必然意味着巨大风险。”前述市场人士说,三九、华源等央企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曾因快速并购而没有认真消化吸收导致最终死亡。而央企在压力之下的新一轮扩张如何控制风险,避免爆发危机,值得思考和探索。

      事实上,央企并非没有意识到快速扩张可能引发的风险。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曾告诉本报,防范风险是企业经营者的第一职责。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也曾在2006年12月重组洛阳玻璃(7.19,-0.80,-10.01%,吧)集团时对本报说,中国建材集团选择重组对象的标准之一,就是要风险可控且可承受。

      对于中国建材集团而言,目前尚没有把重心从联合重组转移到整合上。该集团一位管理人士说,公司今年上半年的主要任务仍是联合重组,这项工作基本告一段落后,公司才开始全面推进整合。

      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曹江林在去年组建南方水泥公司时曾表示,公司的整合将首先从四方面着手,一是总部进行统一的投资规划;二是推进煤炭等大宗原料的集中采购;三是重组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四是进行市场协同,抑制恶性竞争。

      目前为止,上述整合计划尚未全面展开。中国建材集团上述管理人士说,对于已经签署正式收购协议并具备条件的下属企业,公司已按照区域启动了一部分整合工作,涉及采购、销售、技术协同、资本支出等方面。不过该人士没有详述整合的具体内容和成效。

      浙江省水泥协会一位专家表示,中国建材集团在浙江重组的大部分水泥企业目前仍处于交接阶段,集中采购、市场协同等整合工作还没来得及展开。

      在数字水泥网执行总裁刘作毅看来,中国建材集团的整合能否取得成功,不仅仅取决于该公司的整合和运营能力,还要考察很多外界因素,比如,竞争对手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行业的上升周期是否仍在延续等。

      “这一点有些像炒股。牛市时容易赚钱,但如果遇到熊市,即便自身具备实力,也要忍受市场的低潮。”刘作毅说。

    相关文章

    ·美的电器大非延期解禁背后 08/03/15

    ·中国经济改革“春(秋)分” 08/03/15

    ·质疑书直达国资委 中国建材集团临考 08/03/15

    ·中国楼市拐点迷局 08/03/15

    ·保利西子湾第二批单位周日进行销售 08/03/15

  •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

观点 © 2005-2006 guandi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B2—20050206] 关于我们 | 业务联系 | 友情链接
网上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