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面城市道路大规模、长时间堵塞不畅通的情况下,地铁已经成为人们保证赶路、把握时间的唯一选择。这恰恰应和了莫斯科人常说的一句话:“没有地铁,就没有莫斯科人的生活。”
在莫斯科,原来宫殿般的地铁车站内前苏联时期的许多装饰材料、雕塑壁画都已显露出岁月磨蚀的痕迹,一些列车的木制车厢陈旧而震响,站台上灯光昏暗而轮轨刺耳轰鸣,尽管如此,那种社会主义时代的积极精神和俄罗斯民族的豪放气概却依旧不减当年,宏大的空间也不失古典的风度。其转换便捷的线路、运行准确的时刻表都使得莫斯科人感到特别自豪。在早年设计建成的各个地铁站内所使用的金属、石材和木材等真材实料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变形,人们仍旧可以在朴实粗犷的质感当中体现出淳厚的庄重感。
莫斯科地铁在1935年建成并开始运行,最初只建有13个车站,线路长度为11.2公里。经过70余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共有11条线路,由一条环线和10条放射线构成,全长共272公里,计有172个车站,地铁全部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等都由莫斯科地铁管理局负责。莫斯科的地铁每天运送乘客大约900万人次以上,这一数字已占到全市日出行人数的一半多,现在,这座城市需要完全依赖地铁才能够正常运行。在人流高峰期,交通转换节点和大多数的车站更是会出现象东京或者北京地铁当中那种繁杂和人满为患的状况。但是,据莫斯科地铁管理局统计,非高峰时期的地铁人流已接近高峰期,而且短期内的情况仍然会很糟糕,实际上,在地面城市道路大规模、长时间堵塞不畅通的情况下,地铁已经成为人们保证赶路、把握时间的唯一选择。这恰恰应和了莫斯科人常说的一句话:“没有地铁,就没有莫斯科人的生活。”
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时代起到现在,莫斯科市地铁交通方案都是由该市的地铁总设计院进行前期研究和设计工作的。在编制地铁交通线路规划的同时,也要研究地面交通,如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和轻轨线等与地铁之间的衔接关系,并针对商务工作地区、居民居住地、工业区和市区繁华地带的人流量及其交通方式等问题制订相应的线路规划和站位布局方案。其中,城市边缘居住区的开发建设与地铁线路的选址是相互促进的,新的居住区因居民人口的聚集而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带来地铁,或者,新的地铁线路建设去推动该地区新居民区的开发。这与我国已经兴建了地铁的大城市的情况相象,沿地铁线路的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的问题也基本类似。莫斯科新建地铁的最终决定权在于市政府,即地铁线路和站点的建设与实施,只能够由市政府根据城市的发展、经济能力和空间条件等进行投资决策,建设计划也只能够由市政府执行。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莫斯科地铁规划就已经对于城市未来交通容量的变化有了明确的预计,并合理地将其同城市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当时制订的地铁远景规划就为地铁环线和若干放射线设计预留了一批可供建设新车站的位置,对地面给予了正式的规划控制,在进行相关基础建设和线路铺设的同时也预留了车站出口。今天,如果需要的话,只要按照原设计新建后就可以立刻投入使用了。
莫斯科地铁建设一般遵循的选址原则主要是,为交通枢纽、居民集中区、大规模的城市繁华区、城市铁路客运站和长途线路等服务,提供对接和便捷的转换。例如在莫斯科的全俄展览中心(前身为苏联的国民经济成就展览馆,1939年建成)附近,便集中了地面的有轨电车和多个公共汽车站,高架的轻轨站以及地铁站等,再加上早年建设的宽阔道路等,为不够富裕的普通市民和乘客们的日常出行构建了立体式全方位的公共交通系统。这种多个运输工具集合于一地的公共空间是当地最为常见的城市景观之一。目前,莫斯科市的地铁交通建设规划(2010年~2030年)已编制完成,为此市政府开始着手进行新站点的选址布局和站位的规划设计工作。这表明作为大都市的莫斯科,其经济形势正在逐步好转,而持续了70年的莫斯科地铁,也达到了一个能够配合城市高速发展的新里程。
莫斯科市政府要求到2007年,在两个地区建设新的地铁换乘站点,一个是在莫斯科的西部地区,另外一个位于市中心。新车站的设计可谓与时俱进,不但融入了现代的空间观念和新造型元素,而且更加强调安全。例如在2004年地铁爆炸事件之后,自2005年的5月1日起便设立并启用了现代化的监控中心及监控设备,安装在各个地铁站里的数千个摄像头与之相连,而且,每个地铁站内都安设有紧急呼救装置,以便人们在遭遇紧急情况时进行求助。同时在地铁站内还增设了新设计的导向标志。
莫斯科新建的地铁都要求尽量做到高质量、舒适和艺术化。从几个即将建设完成的地铁站设计方案当中可以看出,俄罗斯特有的古典建筑文化和形式都得到了相当的尊重。传统空间的造型符号和装饰形式被运用到站内的壁饰、纹样、色彩、灯具、铺地和陈设当中,环境富于时代的气息,空间的处理新颖而细腻,在体现温情的同时也不乏前卫的和超现实的手法,达到了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的实用而且美观的效果。
在有着长达126米自动扶梯的胜利公园地铁站,深达90米的地下空间里热气蒸腾,列车正在高效率转换和运行,往来不绝的人们行色匆匆,使得隆冬里的莫斯科地下铁路成为一段传播着莫斯科、居民以及其城市新发展的、活跃的生命影像。
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城市。
·蔡穗声:广东楼市没有衰退 08/03/14
·“漂”北京VS“漂”上海 08/03/14
·林海山庄最后山水楼王即将震撼推出 08/03/14
·纽约印象 08/03/14
·上海30年城市现代化变革之路 08/03/14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