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灾中,中国展示了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调配资源以应对危机的能力,但危机也暴露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更根本的缺陷
危难之中,方显本色。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春节前后的一场冰雪灾害,是SARS以来中国面临的首次严峻考验。SARS后中国经济迅速增长,若以美元计,已比当时翻了一番。从积极的方面看,中国再次展示了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调配资源以应对危机的能力。中国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在这种需要全国一心的时刻显示了优势。
计划的短视
但这场危机也暴露了中国经济管理的弱点,以及发展模式中更根本的缺陷。中国的经济计划及经济权力的集中都名声在外,但中国的经济管理却不够有远见。
这场雪灾虽是多年不遇,但以全球标准衡量,并非特别罕见。北欧、北美、日本等都时常经历这种程度的风雪,但并未出现此次中国的混乱。区别就在于处理危机的基础机制。过去十年,中国大兴基础设施建设,决策者却未能在其体系中设置一个好的缓冲机制以应对危机。
经济计划的缺乏远见也造成了其他方面的代价。例如,对于通胀的预计就不理想。学习经济学的人都应该知道,通胀是经济周期中一个滞后指标。但在中国,很多人却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争论增长与通胀的因果关系上。高通胀率出现时,信贷增长率被降到名义GDP增长率之下,这就意味着紧缩。在紧缩期间,中国必须有耐心,才能降低通胀。因为通胀一旦发生,是不可能很快降低的。政府的政策目标应该是,首先通过信贷紧缩限制住通胀预期,然后在未来三年内引导通胀率逐渐下降。
能源短缺也部分地反映了经济计划的短视。虽然有不少大型国有企业成长起来,但总体来说,中国的煤炭行业还一直是朝小规模采矿的方向发展。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授予煤矿开采权的那些地方企业,资产规模小,缺乏开采的专业经验。这个行业变得极端分散、资本不足,也很不安全。如果更早就开始实行安全标准,煤炭行业会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也许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多资金不足的矿主。采矿安全标准姗姗来迟后,许多小煤矿被关闭,导致了暂时性的缺煤。雪灾来临之时,有些人又提出要重新开放那些不安全的煤窑。但这是错的。在现今的高价刺激下,那些大型的、安全的煤矿会逐渐增加供给。政府的责任首先在于加强安全标准,至于市场的稳定,价格机制能够办到。
还有一个更为战略性的问题是,中国为何不发展核能?如果中国十年前就开始行动,今天的能源形势将大为不同。也许有人说,后见之明也不错。但是,中国有这么多的经济计划者,他们应该有此先知先觉。核能工业的推动已经晚了一步,也还不够充分。沿现有轨道发展,再过20年,核能也难以成为中国主要的能源供应部门,而那时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可能已经走过了80%。现在花大力气来促进核能的更大规模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中国有庞大的经常账户盈余和日益上升、难以处理的外汇储备,为什么不多投资于核能技术的进口呢?中国还应多买入那些核能工业巨头的股票。铁矿石价格低廉时,中国没有买进。现在价格上涨,中国又想买了。保障中国未来所需,这是经济计划者们的另一个责任,却没有履行好。
中国的经济计划体系在项目实施和应对危机方面做得不错,但在预计危机方面就不那么突出了。中国人口虽多,民意却往往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这种文化有助于支撑起强势政府,在管理经济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了前瞻性动机的缺乏。这种前瞻也许现在不受欢迎,但对未来却至关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加强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是保证中国经济计划有效性的关键。
既然经济计划不尽如人意,中国就应该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来管理经济。经济计划的原则应该是,经济计划者证明他们能比市场做得更好。食品和能源的定价是今天中国经济的核心,这两个部门是通胀的主要因素。是应该通过行政指令之类的做法来压低价格,还是让高价引起供给上升,从而使价格下降呢?有人认为,第一种方法通过压制通胀,能够延长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其实,由于低价抑制了供给面的反应,通胀状况只会越来越糟。价格控制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正确的方法是通过将信贷增长控制在名义GDP增长速度之下,来应对通胀压力,并允许通胀商品的高价来引发供给和需求的反应,从而重建平衡。只要市场能够回到供求平衡,高增长就能够继续。过去50年,许多国家的经济管理都获得了这样的经验,中国还是不要另起炉灶为好。
·谢国忠:中国式基金正在毁灭价值 08/02/18
·全球11位大投资家超级预测 08/02/18
·欢迎进入“市值时代” 08/02/18
·冷酷严冬与中国房企生死考量 08/02/18
·胡锦涛讲话透露政策信号 紧缩理由已基本消失 08/02/18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