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资本账户开放和所谓金融自由化,究竟是不是人类经济发展演化的历史大趋势?是不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全球学术界没有一致的结论,各国自身的经验也不支持资本账户完全开放和金融自由化。
总结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开放的历史经验,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短期内中国不能实施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不能允许资本项下资金自由进出、不能搞金融自由化和资本市场完全开放和自由化。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严格管理资本账户,阻止国际投机热钱大规模进入中国。
第四大问题:2005~2007年以来货币政策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自2005年7月21日启动“汇率机制改革”后,我们要详尽评判过去两年半以来的货币政策效果,至少需要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总体货币政策究竟产生了哪些效果?
(2)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究竟产生了哪些效果?
(3)调高利息的政策究竟产生了哪些效果?
(4)经典货币数量论和利率平价理论对于中国是否成立?
完整评估货币政策之效果,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一,众所周知,货币政策发生效果,时间上往往有程度不同的“滞后”;其二,区分货币因素和真实经济变动,更加困难。尽管如此,我们对2005~2007年的货币政策,至少可以作出两个基本结论:
一是从缓解国际收支盈余给货币供给带来巨大压力以及与大额顺差相伴的流动性问题、物价问题、资产价格问题和固定资产投资问题等多方面衡量,货币政策收效甚微,甚至可以说出现了反效果;
二是理论上完全可以证明:一旦本币出现持续升值预期,经济体系的决定力量或关键变量则是预期汇率升值幅度和资产价格上涨幅度,其他变量(利率、预期通胀率等)是从属变量。若本币出现持续汇率升值预期,央行货币政策无法实现其盯住通胀率之政策目标。因为,此时央行若要盯住某个通胀率,它必须采取某种货币政策操作手段,反方向调控真实经济市场和虚拟经济市场,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操作。过去两年半的货币政策历史,证实了该理论的基本结论。
第五大问题:如何判断和衡量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正确判断总体宏观经济局势,自然是确立货币政策方针最基本的前提。传统上,决策者判断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主要指标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它牵涉到许多问题:
(1)在工商业等实体开放经济条件下,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速度衡量经济过热是否合适?
(2)即使是某些投资领域出现“过热”,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是否能够抑制此类过热?“政绩驱动”的投资周期波动,是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央银行其实无能为力。相反,中央银行“一刀切”式地提高利息和“窗口指导”,实际被遏制的主要是中小民营企业和制造业,具有垄断地位的大型国有企业、大量囤积土地和拥有矿产及其他垄断资源的企业,其信用扩张能力所受影响相当有限。
(3)依照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衡量,经济并未过热。别的劳动力不论,过去一年毕业的大学生,至少有20%没有找到工作!然而,真正能够大量创造就业的企业,却正好是被“信用紧缩”的广大中小企业。
(4)据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基本判断:中国宏观经济的根本问题是:真实经济并未过热,虚拟经济确实过热(即资产价格出现严重泡沫)。尽管GDP保持高速增长,但中国的真实生产力、真实人均收入的增长远小于GDP的增速。顺便说一句,2007年美国财政部发表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清楚地指出:几乎所有产业领域里,美国企业真实生产力的增长幅度是世界第一。
·国土总管家08宣言 08/02/14
·“数字北京”设计师:从当代艺术里找建筑出路 08/02/14
·沪银监局:将严防不良房贷反弹 08/02/14
·全球11位大投资家超级预测 08/02/14
·世界巨富理财经 08/02/14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