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有一种批评,今天的中国地产缺乏精神气质,建筑产品是这样的,中国地产企业是这样的,同时中国地产人可能也是这样的,您怎么看?
卢铿:中央电视台有一个系列片《记忆1938》,讲了一百个人,其中有一个是《卢作孚1938》,讲宜昌大劫难。民生公司和我祖父一下成了一个民族的英雄。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他在国难的时候没有发国难财,反而帮国家渡过了一个最大的困难期。后来因为这个民生有很多发展的机会,所以对民生是有好处的。所以当你真正意识到你的文化责任,你把一件事情做好了,围绕这么一个目标去做好了,企业、个人也会从中受益,并不是相悖的。房地产企业的精神气质在哪里,在责任,对国家、社会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仅仅体现在你经营公司上。可能还有一个文化责任。有文化责任的企业才能说是有精神气质的企业,有文化责任的企业不会建没有文化的建筑,同样个人也是一样。
《观点》:现在房地产公司都在忙着挣钱。机会太好了。
卢铿:1999年的时候我提出那个“新住宅”运动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在某一种思想旗帜的指领之下,能够让大家完全地反省,但是很难做到这一点。那个时候房地产市道并不好。我们这个社会太复杂了。我觉得01、02年还好一点,特别是04到07年。其实这个行业,大家都知道,太多的开发商,太多的机会,太多的诱惑,太多的陈旧,也太多的问题。
《观点》:但很多人说国家富了,开发商富了,应该是一种进步。
卢铿:一个国家是否强盛不在于它的资本,现在很多国家资本很足,人均GDP很高,国家人民很富有,但是它没有文化影响力。现在国家应该说有足量的资本,但是我觉得关注国家文化进步的力量太少了。而发展商手里掌握了大量的资本,而且大家做出来的产品是直接对城市,对文化有关系,对生活有关系的东西。所以,发展商应该有一种责任,就是把手里的资本跟这个国家今天所需要的文化结合起来,去开发一些能够影响中国文明进步的房地产。
现在大家是为了赚钱,绝大部分是为了赚钱,赚钱其实跟这个不冲突的。但是一个产品做得很好的时候,它既为社会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或者是一个公共建筑。同时,它也会让你得到很多好处的。
《观点》: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卢铿:对,很多人没有意识到。
《观点》:“新住宅运动”和“新东方主义”是您对文化责任的思考?
卢铿:“新住宅”文化地产不是我提出来的,但是我在总结它、归纳它、运动它。后来我关注到整个中国城市风貌的大问题,我们没有自己的主意了,全是别人的主意,所以就提出了“新东方主义”的思想。从一种建筑文化思想,我觉得“新东方主义”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把古今中外所有对当今和未来发展有意义的东西归纳成我的思维方式,它不只是一种审美理念。
“新东方”主义是我最早观察城市的观念,一个城市的风貌应该说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现在建设上处于一个非常浮躁的时候,一方面是城市化的进程需求建设量非常大,无论是工业还是居住,建设量非常大。据说,德国一个研究所的研究,说2006年,全世界新的建设量有45%发生在中国,这个量是非常惊人的。我估计不会有这么大,但是至少是一个不小的数。这么大的建设行为导致了今天政府和发展商非常盲目地在建设城市。这个城市在数量上是惊人的,但是在品质上留下了非常多的遗憾。中国的城市里面,有我们很传统的风格,还保留着一种风格。引进了许多所谓欧式的建设,还有很多现代和后天的建设。但是在所有的建设风格当中,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同时又非常时尚、现代的建筑很少。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缺失,不光是一种文化缺失,更是一种政治缺失。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提倡设计和开发,既有我们民族的机理语言、元素,同时又有现代建筑风格的新的风格,所以我就提出了一个“新东方”理念思想。对建筑艺术的观念最后就演变到了对一种思维方式的认识,我觉得这个时代它就是一个融合的时代。国家提出和谐这么一种政治,这个时代需要和谐,需要文化。因为无论是古今中外,都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缺点。当城市的建设者或者是城市的设计师能够完成这四个因素的融合的时候,那我们国家,我们的城市就会发展得更加有序。因为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不可能丢掉自己的因素,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们不可能避免国际文化的影响。所以,最终城市的建设风貌一定会走向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融合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因素构成的一种新的城市文化,这是必然趋势。
过去的一年当中我关注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觉得现在影响居住文化的不仅仅是产品,或者哪一个理念。它应该是为我们的居民、百姓营造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硬件和软件共同构成。所以我写了一本书,叫《后天的新生活方式》。我觉得这些理念与挣钱是不冲突的。但是现在开发商缺少沉淀,缺少思考。
《观点》:从文化责任与社会责任上来讲,我们可能发现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建筑都很难从某种意义上达到一个平衡点,这其中可能关乎城市与建筑的平衡,因为城市是有历史的,也可能关乎到建筑本身的平衡。
卢铿:这个时代其实很多人还是在思考,比如说所谓“新东方主义”,或者是中国的新古典,这种风格,在3、5年前基本上没有,但是最近3、5年有了很多,现在数都数得出来,有上百个。这种文化出来了,说明大家在思考。这个酒店大堂就可以看得出,总体上是古典的,是有点新古典的。它有点把国外的风格和中国风格融在一起,像那个柜子,前面那个柜子是屏风,很典型是中国的。
所谓时尚化的古典跟欧洲的古典融合在一起一点看不出来,上面很多格局是欧洲的古典,但是你把中国的新的古典跟它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是蛮协调的,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力量。如果你把一个全古典的东西放在这儿是不协调的,你把它演变一下,它时尚化了,所以它就非常融合,非常舒服。包括这个台灯,很中国的东西,那块石头,很中国的东西。但是你没觉得有什么不协调,它就是一种艺术的融合,这个也看得出我们中国的文化融合力量很强。这种包容有好处,也有坏处,包容很快把别人的好东西学过来了,但是它包容了以后就没有自己的东西了,所以这就是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
《观点》:您觉得问题在哪里?
卢铿:现在我们中国人,包括我们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很多都是把丑陋当成一种美,我是不接受的。我觉得当代艺术当中有一种精神上的领导,它希望我们自己去思考它像什么,但是我觉得无论它像什么,它应该是美的。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