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铿,祖籍重庆,生于香港。祖父卢作孚是毛泽东提到的“近代中国实业界四位不能忘记的人物”之一。卢铿曾历任华新国际集团总裁、上海实业地产集团副董事长(兼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卢铿从事房地产业二十多年,有百余万字的著述,被誉为地产界的“思想者”。2007年10月10日后任青岛海尔房地产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卢铿:青岛海尔房地产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艰难岁月
坐在我们身边的卢铿是一个相当壮实的中年人,看起来刚刚四十出头。说到兴奋时,他会下意识地轻轻拍一下听者的胳膊,或者眼睛定定地盯着对方,查找着任何一丝认同他观点的微笑。福州香格里拉大厅正播放着钢琴大师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静静的阳光洒落,照印出窗棱斑驳的灰影。
很难想象面前优雅而平和的谈话者1969年的经历。那时的他被下放到四川万源县大巴山的一个村落里,成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知青,他们是所有与世无争的山区中从天而降的“城里人”。
那年他19岁,正经历着一生中最黯淡的时光,他要独自面对离开城市的生活,承受家族从巅峰跌落低谷的阵痛,虽然姐姐和哥哥同被分到一个生产队。况且,偏僻的山村断绝了他的精神食粮,偌大的世界寻不到任何可以阅读的书籍。
这也是整个中国最艰难的时刻,激进的生产运动和动荡的社会斗争,将每个人都推向与命运抗争的边缘。卢铿穿着土线编织的麻布衣服,成天挽起袖子和裤腿,从崎岖弯长的山路里走向生产队“耕耘”的田地。每天一个人能挣四毛八分钱,而同一个大队最差的生产队干一天只有七分钱。杂粮饭能吃饱,但难有荤腥。时间日复一日地流逝,生活好像被清冽的山风洗涤过一般,简单而虚空。
十年后,这个在山野间磨练了性情的少年考上了文革后刚恢复的大学,卢铿就读的是东北工业学院(现东北大学)钢铁冶金系。学校里的主食是粗粮,每周能有两顿大米饭吃,偶尔能见肉食。当时公开发行的科普杂志仅有四种——《航空知识》、《舰船知识》、《天文爱好者》和《地理知识》,这是难得的拓展知识的宝贝。家里总算有了第一台14吋的彩电,是姑妈从美国回来探亲时用外汇券在海关免税店里买的。
在此期间,卢铿疯狂地释放着自己的思维进行着思考,卢铿勤于笔耕,著书立说。希望通过文字来阐述自身的主张,建立自己的思考档案。其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拥有自己的思想。用他的话来说,他总是写日记,写文稿,每月写5000-10000字,卢铿一直坚持着。他会每天给自己立一个思考的题目,并逐一记录下来。
这显然是一种无法抑制的思想冲动。作为“新住宅运动”与“新东方主义”的提倡者,卢铿坚持思想指导行动。
1982年,卢铿大学毕业,随后在冶金部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工作。1984年,卢铿下海从商,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下海的一批职业经理人之一。随后,卢铿选择了背离自己的专业,开始从事房地产。
爷爷卢作孚
事实上,我们在追寻卢铿的精神气质的时候,很容易找到卢铿的爷爷、中国著名实业家卢作孚的影子。
在中国近代的实业家当中,卢作孚的经历让许多人惊讶。
卢作孚原名魁先,别名卢思,1893年4月14日,即旧历二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合川县北门外杨柳街。卢作孚穷苦出生,学过几年学堂,但自学成才,尤其好数学。
16岁时,卢作孚在成都靠帮别人补习数学度日,期间他先后编著了《代数》、《三角》、《解析几何》、《应用数题新解》等书籍,但因为资金困难,后来仅《应用数题新解》正式发行。其后,卢作孚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古典文学,乃至《民约论》、《进化论》、《天演论》等西学。1910,卢作孚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卢作孚躲避军阀追捕,到川南江安县的县立中学去任教。随后,卢作孚离开四川,前往上海寻找救国道路。1915年,卢作孚回到四川,为《上海时报》写通讯度日,1916年3月,卢作孚前往成都《群报》担任记者兼编辑。而后卢作孚又回到家乡合川担任教师。直至1926年,卢作孚创办民生公司,开始了其实业生涯。
卢作孚身上有更多的中国文人的气质。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卢作孚是按照那个时代新派文人所走的正常道路行走的。自学成才,投身革命,后来期望教育救国,他当过数学教员,在多个中等学校任教。后来时局变化,卢作孚进入新闻行业,成为新闻记者,撰写过多篇针砭时政的文章。再后来回到教育,并在此过程中由教育而实业。卢作孚由“教育救国”的理想转变为“实业救国”的理想的原因不得而知。但实业确实为卢作孚提供了一个走进中国历史的舞台。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