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武汉官方房价突破4000元/平方米时,许多武汉市民开始养成回忆的习惯,回忆之中,夹杂枯涩,“为什么当初没买房?”
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武汉,或者是十年前的上海。
2007年,深圳掀起一场异地购房潮,武汉就是他们选的一站。“我们错过了深圳,这一次,不会错过武汉。”对于很大一部分来武汉的购房者,目前的武汉,有黄金一般的机会。
根据武汉市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工作小组办公室数据显示:2004年武汉市住宅涨幅为19.8%;即便在实行“房市新政”的2005年,武汉市商品住宅均价也达到每平方米3345.75元,相比2004年涨幅达25.4%。
武汉,正成为资本聚集的新战场。资本源,企业与民间兼有之。
开发商“武汉会战”
上海——北京——武汉,这个简单的线路,正是许多开发企业发展的路线。
而港资,无疑拉起了武汉楼市的第一次风潮。
2005年2月,许荣茂的世茂集团出手31.5亿元,夺得鹦鹉洲,一举登上全国“地王”宝座。
4月,又是武汉,香港瑞安集团以33.9亿元拍得汉口永清片719亩国有土地的使用权。仅仅两个月内,全国单块地价两次在武汉被刷新。
5月,和记黄埔在香港与武汉市签下花楼街和老甫两块地的开发权;此前,和记黄埔已经以16.23亿元拍得两块地的使用权,其中最高每亩950万元。据统计,仅仅当年5月份,武汉与港资地产公司就签署项目17个,涉及投资资金11.84亿美元。有人把这一个月形容为“武汉的香港月”。
“如果说,二十年前的投资发展机会在深圳,十年前的投资发展机会在上海,那么,今天我可以自豪地说,最好的投资发展机会在武汉。”这是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在汉港高层会谈中讲出的一席话。也可以看做武汉楼市的起点。
武汉发展仅7年
2000年,武汉市郊的房价还不到2000元/平方米。在全国地产涨潮时,武汉还养在深闺。2007年,官方数据显示,武汉均价破4000元/平方米。
依照建设部当时的标准,武汉2000年商品住宅均价为1984元/平方米,只能算4类城市水平。而2007年的武汉,已经成为中部城市的龙头。
资料显示,当时武汉房地产企业仅有596家,其中一级企业仅7家,其余多为三级企业。1999年平均每家企业开发投资额仅为1530万元。而如今武汉已经有2000多家房地产企业,本土有4家房企在中国百强房企占据一席。
从1998年到2000年,武汉市年商品住宅销售量都在200万平方米的较低水平上;而经济适用房的销售面积则一直维持在60万平方米以上。2007年,武汉经济适用房指标340万平方米,2006年到2010年共要完成2100万平方米的指标。
价值,升值?
楼盘越来越靠近城市中心繁华地带,小区越来越漂亮高档,配套设施越做越精细。与“混沌时代”的武汉商品房相比,品质在迅速提升着武汉楼市,但这是价格上涨的唯一原因?显然,不是!
在这些市场表面因素的背后,还有政府的力推。
2005年,是一个节点。武汉宣布五年内城建投资总额将达973亿元,远高于以往的投资规模。“六湖连通”、拆迁建绿、兴建过江大桥、下穿隧道、扩建车站机场港口……一批市政改造项目密集上马。
“住宅本身品质上升;市政配套工程开始完善;按照规划,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代表,城市价值将有层次上的提升,这些都将促使楼市价值的回归,”武汉亿房信息公司总监吴卫东评价说,“低收入、低成本、低质量的生活并不就是好生活,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地产业。”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