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建设部原副部长杨慎直言目前房价高的原因是由于人民群众住房需求量增长,住房消费同我们城市化进程成正比的,他并不同意时下房奴一说,认为有了住房贷款就是房奴说法并不客观,增加房屋建设量才是解决时下高房价的一个重要方式。
看到杨慎前副部长这番话,真觉得非常好笑,因为“房奴”本就是公众和买房者表达自身买房感受的一个语词,感觉自己在高房价和还贷压力下好像成了“房子的奴隶”,这本来就是一种买房者的主观感受,跟“客不客观”没多大关系。
就好像“疼”的感觉一样,我的手臂被一个人打了一下,感觉手臂很疼,而那个打人的人却说你这疼“不客观”———“疼不疼”本就是一种主体的主观感受,只有亲身被打的人才会感觉到疼,哪里有什么“客观标准”来判断疼不疼,你说这“疼”不客观,那好,我打你一下试试疼不疼?
买房也是如此,你可以说房价高有这个原因有那个原因,你可以从各个角度为高房价辩护———可你不也承认了“高房价”之现实,买房的老百姓就是感觉房价高,就是感觉像成了“房子的奴隶”。作为一个享受着政府分房福利、不用花钱买商品房、没有房贷压力的官员,你没有资格说公众这种源于自己切身利益的“房奴感觉”不客观———谁比买房者更有资格谈“房奴感觉”,难道不买房的谈房价比买房的还客观?
不知道谁是“房奴”这个词的始作俑者,因为它触及到了当下买房者切身的利益感觉和房贷压力下的焦虑,恰如其分地击中了公众“买了房差不多每天就为这个房子工作”的现实痛感,所以一诞生就成为一个流传广泛、深入人心的流行语,成为一个描述公众高房价感觉最贴切的词语。
当一个词语迅速成为公众普遍接受的流行语时,官员不去分析这个词语流行后的集体心理和大众感受,反而站在既得利益立场玩起文字游戏,这是很不对的。
当然了,这种房奴感觉不是盲目臆想出来的,更不是夸大买房痛苦,而是基于“客观的”疼感。杨慎先生喜欢谈“客观”,那就谈点客观的东西:按照国际通行的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贷按揭的一条警戒线,一旦越线将出现较大的还贷风险,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中国银监会控制的标准较低,是以50%为警戒线。可即使按照这个低标准,据统计,在畸高的房价下,31.75%的月供占其收入50%以上———这些人每月收入有一半要还房贷,这不是在为房子打工吗?当一个普通城市普通商品房每平米的价格高于普通人月收入数倍,一个人要不吃不喝整整十多年才买得起一处小房子时,不是房奴又是什么?
那些不用花钱买房的人,不能剥夺买房群体用“房奴”这个词表达自身买房痛苦感觉的权利。
·博鳌房地产论坛观点专访:梁振英与改革三十年(二) 08/06/11
·博鳌房地产论坛观点专访:梁振英与改革三十年(一) 08/06/10
·观点领袖访谈:梁振英先生专访 08/06/10
·2008博鳌房地产论坛周末登场:三大亮点闪耀2008中国地产 08/06/10
·观点一周评述:收拾行装 去博鳌看50后 08/06/09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