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昨天出席立法会答问大会时重申,除非香港楼市出现突发情况,政府不会恢复兴建“居屋”。
香港的“居屋计划”始于20世纪70年代,旨在协助香港居民实现“居者有其屋”,其售价大约是公开房屋市场价格的60%~70%,主要满足中低收入人士置业的需要。香港的“居屋计划”一度被内地专家视为解决住房问题的典范。
“政府不做发展商”
“居屋”是香港特区政府的资助房屋,在香港政府停售“居屋”前,每年均推出大量“居屋”单位,1997年~2002年,每年推出“居屋”的数量由2000多至2万多个单位不等。
2003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无限期停建及停售“居屋”,政府退出发展商角色。
曾荫权昨天在出席立法会答问大会时表示,政府与立法会2002年决定停建居屋,正式退出香港地产市场,以免政府职能过分扩大,扮演发展商角色影响楼市。目前香港除了一些豪宅楼价上升之外,楼价普遍平稳,市民的负担能力为历年最高。
曾荫权表示,政府会通过释放土地以调控楼价,但不应担当发展商角色。除非香港楼市出现突发情况导致房价再度上升,否则政府将不会干预。但他相信类似情况短期内不会出现。
金融风暴中凸显弊端
一直以来,香港地产界有人认为,尽管“居屋”让中等收入人群也可以买到房子,但这一做法压抑了楼价,对楼市影响挺大。
香港“居屋计划”实行25年后,随着金融风暴的来临,这一政策再次遭到质疑。一种观点认为,“居屋计划”在过去25年的发展经验所带来的启示之一就是,为中低收入阶层家庭提供自主性的置业计划并非必要。有香港专家表示,“居屋计划”原本目的是为了让低收入者也能买得起住房。但是,这一计划也使得一部分经济实力较弱的人因此勉强买房,这部分人群恰恰成了还款能力最差的人群。一旦经济形势走弱,贷款压力不仅令他们负担沉重,也对整体经济造成了威胁。业内人士表示,香港政府从2002年宣布停止销售“居屋”主要为了“托市”,而现在重申不考虑恢复兴建“居屋”,则体现了香港政府不干预市场的基本思路。
一直以来,当谈及内地房地产调控,专家通常习惯性引用香港的经验,指出内地可以参考香港的做法,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商品房。目前内地也有类似“居屋计划”的政策,这一类住房被称为“中低价商品房”,由地方政府提供土地,规定销售价格,同时有明确的销售对象。
·香港:政府公布六月份土地相关数字 07/07/06
·瑞安:创出上海的新天地 07/07/06
·香港住房制度何去何从? 07/07/06
·香港是如何实现土地最优化配置的——访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胡存智 07/07/06
·十年兴衰泡沫几何 借香港之鉴反思广州楼市 07/07/06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