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在爆破声中,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街道不断延伸,各地大规模的造城运动轰轰烈烈,城市的历史文化背影渐行渐远。一些有识之士疾呼:不顾保护、盲目开展的“造城运动”难道要造出新的历史文化“荒漠”?
城市建设中关于“文脉”的忧思
提到城市的发展,广西南宁市的建设决策者们经常提到的是“今年又打通了多少断头路”,“今年拆迁的面积相当于一个普通县城”“新建了几条商业大道”这样“激动人心”的城建业绩。近年来南宁在城市建设方面是一个接一个的大手笔。2002年南宁市委、市政府提出城市建设“136计划”:即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六年大变化,仅头两年就投入100多亿元建设了200多个城建项目,这其中拆除各类房屋面积190多万平方米,大量的旧城街区彻底改变了面貌。
建设中的南宁市琅东新区
着手拆掉的南宁市朝阳立交桥
然而在一些专家学者的眼里,“南宁是一座正在把历史不断抹去的城市”,它虽然有1600多年的历史,但在城区范围内却很难找到一个代表性的可以作为历史见证的建筑,跟其他地方没什么两样,就连甘棠街古屋、金狮巷百年老屋、银狮巷、苏忠勇祠堂这样的代表性建筑也难以幸免。广西社科院历史学家林志杰教授表示,这些古迹都有一定的人文历史价值,如果再不采取保护措施,南宁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就要被破坏殆尽了,大量历史文物古迹被大量拆除,让人心疼。
而在柳州,因为近几年在市政府的积极运作下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不久前柳州又因为拆掉了一条传统的饮食街而引起不少争议。
青云街是柳州市最著名的一条小吃街,多年来这里聚了桂中地区及四川、广东等地的大量特色小吃,拥有数千从业人员,而且生意长期红火,演变成为柳州最为著名的饮食文化街区,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可以说青云这个地段创造了当地小吃业界的神话,其中“青云”已成为桂中地区小吃文化的第一品牌。
为了配合柳州市正在进行的旧城改造,根据城建规划,青云街附近将建设一座柳州市最为高档的写字楼“时代商厦”,而夹杂于钢筋水泥大厦之间、以低矮摊档为主的青云小吃街即将走到尽头。
2003年初,柳州市市规划局等有关部门召开紧急会议,确定将著名的青云小吃街大部分建筑全面拆除,并计划另外找地方搬迁“克隆”一个青云街。然而经过一番折腾,传统小吃走进装修豪华、设施一流的饭店、餐馆以后却水土不服、少人问津,更令人叹息的是20多年积累发展起来的“青云”饮食文化品牌已经风光不再,走向衰败并逐渐消于无形。
小吃街的前途和命运引起了柳州市民的极大关注。对于高档写字楼挤掉“青云”品牌一事,赞成者认为此举是城市发展、提高品位的必然牺牲。而不少市民则表示相当惋惜,一些网民也对这件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位网友留言说:现在很多城市想发展特色小吃街还发展不起来,柳州却为了几栋写字楼毁掉了一个品牌,这是柳州城市文化的悲哀。
破与立的艰难抉择
推倒一切,在废墟上重建大都市,实际上早就在国内诸多城市上演。北京市上个世纪50年代拆城门,60年代拆城墙,近些年来人们又相继目睹了粤东新馆、曹雪芹故居遗址、果郡王府第等一系列宝贵古建筑的消失,“首善之区”原有的7000多条胡同如今也只剩下约3000多条,并正在加速消失。有报道说,广州唯一的四合院建筑--北斋不久前也开始动工拆除。尽管争议不断,反对不断,在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中,一个个城市还是在重复上演“”推倒重来“废旧立新”的故事。
在爆破的南宁市区破旧高层建筑
南宁市在建设的商业区
仔细观察一番,城市建设热衷于大马路、高楼群而破坏历史文化遗迹的毛病出现已久,而专家学者反对的呼声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城建的实践与保护的呼声仍然在开玩笑: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湮没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最为典型的事件发生在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城市建设决策者和文物保护专家们围绕北京市美术馆后街22号院展开了争夺战。在这一“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的宝贵建筑被拆毁以前,大批专家学者为之奔走、上书、发出呼吁,然而在经过两年多的抗争之后,它仍然没能逃脱被拆除的命运,原址上建起了现代化的商业楼。
当经济利益与历史文化相冲突的时候,我们见到的“利益”一马当先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吴小龙曾对此作了一番分析,他认为追求经济利益的内在驱动是人们的思想,比如科学的兴起、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丧失了对任何事物的敬畏感,人们有的只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此外,国人处在一种急于改变民族生存状态的焦躁急切心态中,认为只要经济上来了,一切问题都能解决。
记者调查发现,从城市建设决策者到普通市民,他们的心态印证了吴小龙副教授的分析。南宁市志在营造国内一流的城市人居环境,城市建设也是一项广为宣传的“民心工程”,记者在一些经过改造的旧城街区采访的时候,绝大多数居民都表示了对条件改善的满足、对决策的真心拥护,而极少有普通市民提出保护传统历史文化的反对意见。客观上讲,这种偏重眼前实际利益的“民心归向”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支点。
城建难道要造就另外一片“荒漠”?
在南宁,曾代表城市商业荣耀的金狮巷、银狮巷已差不多被完全掩埋;在柳州,一个著名的餐饮文化品牌街区被摧毁在现代化的楼群之下;在桂林,高楼大厦、玻璃幕墙取代了以大榕树和过街楼为特色的传统风貌,一些著名建筑专家为此深感忧虑。
一些学者担心,在“现代化”“国际化”口号声中,越来越多的“千城一面”、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让人透不过气来,逐渐丢失传统文化的城市正变得越来越苍白。在强调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样一个命题让人触目惊心:难道我们在建造一片钢筋水泥森林的“城市荒漠”的同时,还要再造就一片历史文化的“荒漠”?
工人在南宁市永和大桥上施工
南宁市在建设的竹溪路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就曾表示,只要在开发过程中保护原貌,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是不相矛盾的。欧洲许多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将被战争破坏的大量建筑按照原来的图纸进行修复性建设,如今这批历史建筑越来越值钱,成为城市不可估量的宝贵资产。国内比如上海的南京路,曾演绎了上海数百年的繁华历史,现在的南京路上原来绝大部分建筑还是保留了下来。
2005年3月6日,南宁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控制性保护规划方案》,提出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总面积为17.73公顷的历史传统街区进行保护性建设,这一方案被一些人称之为“三年建设之后迟到的觉醒”。
方案提出:一些体现市民逐水而居,反映江城风貌,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的具有岭南骑楼特色的城市中心商业区将得到重点保护、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整个规划方案将以原有的街区为基础,避免大拆大建的做法,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将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改造、新建的建筑都要与整个街区环境相协调、融洽。随后南宁市还专门听取了部分专家、市民对历史传统街区保护的意见。
广西壮族自治区规划设计院高级规划师张定一教授等专家学者们认为,城市建设要真正实现保护性开发,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临时的决议或方案,还必须依赖于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实施,建立一种长效的约束机制。比如《文物保护法》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颁布以来,已经基本形成了纵向的法律层次,但是其中一些较为原则的内容在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中还体现得不够充分,从而对可操作性产生了不利影响;《文物保护法》对不同的违法行为确定了不同的执法主体,但除了公安、工商等少数部门外,其他行政执法主体往往不具备强制执法权等。因此,保护历史文化的法制化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保利地产科学城开发顶级品质高端豪宅 07/06/28
·鲁能项目转让迷雾重重 07/06/28
·城市新区商业发展难题原因浅析 07/06/28
·谁给“世界第一高”树立一个界桩? 07/06/28
·北海房价涨幅连续3月全国第一 建设部勒令解释 07/06/28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