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城市化、促进城市发展,大多数城市积极开发新城区,并且新城区通常承载城市发展的核心功能,被人民给予厚望,希望迅速借助有利的时代条件,发展新的城市空间来突破自己的发展瓶颈。但许多新城区在快速发展中却出现商业不振、居住率低、白天热热嚷嚷晚上冷冷清清的尴尬情形。这除了新区发展时间短的原因外,还与开发时没有从人的角度有限考虑商业的发展,导致城与市不能完全融合有关。新城区需要在发展定位与城市文化的协调、商务交流与娱乐性消费的互动等方面促进商业发展,促进城与市的融合。
新城区的商业难题
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浪潮中,城市往往大力开发新区,推动城市发展。新区与老城区相比除了规模更大之外,地理空间上通常和老城区不完全相连,属于跳跃式开发,近似于一座新城市的产生。从城市发展规律和商业开发模式上来看,老城区商业对新区的支撑作用有限,新城区的发展需要优先考虑自己的商业市场问题,特别是人与商业的动态有机结合。所以新城区商业发展通常要面对以下难题:
人流的目的--来的原因?新城区开发时间短,区域的市民认知、人文历史价值缺乏,商业的发展只能依靠自身的聚集效应。新城区的商业应依托什么主题性、体验性、磁力化、复合化的魅力元素才能与老城区的传统商业形成差异,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吸引消费者前往,是新城区商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
人流的来源--来自什么地方?新城区开发初期,区域的就业、居住人口少,跨区域的外来消费人流将在商业发展过程的较长时间内占据主导。新城区的商圈范围多大、辐射人口多少,是商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
人流的作用--到来后的集聚、扩散效应。消费人口在新城区形成集聚后,除了进行传统商业的基本购物、餐饮、观光外,还会参与商务、教育、旅游等现代城市功能。新城区商业能否与区域内其他复合功能良性互动、互为依托,最大限度形成资源共享,从而扩大区域的辐射力,是商业发展面临的核心难题。
这些方面能合理解决,商业发展促进居住、商务和公共设施,促进人的空间聚集,就能形成适宜的城市结构,促进新城区的正常发展。
新城区商业发展难题初探
1、开发愿景与实际发展速度的矛盾
城市经济学认为城市发展是长期的,城市是时间、空间关系的交集。新城区出现的商业难题反映了大规模造城与发展时间短的时空冲突。许多新城区和老城区空间距离短,两地的微小的空间距离和巨大反差使人们对新城区发展寄予厚望,甚至缺乏耐心。毕竟,大多数城市希望迅速借助有利的时代条件,发展新的城市空间来突破自己的发展瓶颈,没有足够的时间等待发展。
但纵观各城市主导功能综合区的开发建设周期,新区开发建设周期大多介于10~15年。
2、开发顺序与商业价值体现的矛盾
先住宅、后商业。在现实中,不管发达城市还是落后城市,基本上都财政紧张,新区开发大多采取以新区内土地出让的收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甚至根据收入多少决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因此在新区发展历程中,往往出现住宅业蓬勃发展、商务开发落后、公共设施迟迟不见踪影的情形。但住宅产业的大发展不可能立即带动其他产业的开速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是渐进的,更不容易由住宅业直接带动发展。因此,在新城区的开发初期会出现有城无市的商业难题。
同时,由于政府大型公建设施、行政机构在区域开发初期的缺位,在新区开发前期,市场和投资商对区域发展的信心不足,从而影响了区域形象和知名度的提升,不利于社会资源在新区的集聚。在区域开发初期无法迅速开发建设,进而影响了新区人气的有效聚集。
3、定位雷同与差异化消费需求的矛盾
新城区不具备有传统商业文脉、商业氛围较淡、认知度不高,要吸引区域外的消费者前往,那么差异化经营非常重要。如广州东有天河城、正佳,西有北京路、上下九,南有江南西,中有丽柏、友谊,大家凭什么就去你那里,一定是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但许多新区的商业开发与区域外原有成熟商圈重复定位,与区域内其他商业同质化竞争,新城区的商圈半径受到严重的扼制。一方面商业类型一致,如大家一窝蜂的开发大型商业集合体(SHOPPINGMALL),以致看见许多大型商场如同一个模子制作出来。另一方面商业业态一致,相邻不同的商业设施内商品雷同、品牌雷同,相互竞争激烈。同时,服务功能不完善,以零售购物为主,餐饮、文化、休闲娱乐比重较少,商业各业态发展不平衡。
4、文化缺失与精神体验的矛盾
我国当代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文化建设基本上是缺失的,在城市新区域的建设中尤为严重。在北京曾有过对城市文化认同度的调查,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的居住地的居民进行访查后的结果显示,他们认为最有感情、最能够体现城市文化区域的地方,几乎全部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以来的旧城的区域。新城区发展与当地文化、人文脱离,使人们无法体验各地的文化差异、文明和异质景观,使现代商业无法在消费者中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新鲜感。因此在新城区的建设中,应植入城市原有文化,形成有自我灵魂和更新能力的商业文化新传统。
5、交通规划滞后与商业集聚需求的矛盾
新城区开发时间短,区域人气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集聚,新区商业的辐射商圈更多依赖区域外来消费人流。但很多城市新区的交通体系规划滞后于区域商业的发展,导致区域外消费者进入新区的方式单一。如广州珠江新城虽然内部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得较完善,但区域与外部城市干道的接驳则极为不顺畅。尤其是由广州大道进出珠江新城的效率较低,从而形成了交通"孤岛"。
·“多中心”模式将成广州商圈发展主流 07/06/21
·木地板行业急需营销破局 07/06/21
·美的叫停专卖店 给家电厂商自建渠道敲警钟 07/06/21
·350万平米mall能否重演广州天河商圈奇迹? 07/06/21
·历史建筑保护遭遇三大瓶颈 07/06/2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