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国府的贾母什么好东西没见识过,但对南海将军邬家送给她的寿礼——一架玻璃屏风,仍很看重,嘱咐凤姐儿要特别给她留下。《红楼梦》里这类体现玻璃贵重的描写颇多,林黛玉初进荣国府,就看见正房里把一个玻璃大碗和一个青铜祭器郑重地作为宝物对称陈列,当然我们更不会忘记怡红院里的那架带机刮充当门扇的大玻璃镜……读了《红楼梦》,就知道玻璃这东西在清朝盛期已经进入了皇家贵族的生活。到清末民初,玻璃开始普及到一般市民家庭。
玻璃与水泥一样,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外面传来的物品。据说埃及人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已经能熔制玻璃,后来传入西亚两河流域,在罗马帝国阶段已相当流行,大体而言,沿着陆上与海上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与西方的钟表玻璃相互传流。但玻璃与水泥又很不一样。我在《漫话水泥》一文里指出,作为建筑材料的水泥,与中国传统建筑在风格上很难达到和谐,但玻璃这东西不管是作为建筑中的门窗配件,还是作为室内外的装饰品,以及作为实用器皿,都很容易跟中国的传统建筑与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相融合。
当然,玻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这里暂且只讨论一下作为建筑材料的玻璃。
玻璃在建筑中最初是专司令门窗透光的任务。在欧洲游览,少不了进教堂参观,每当走进有着高穹顶的教堂内庭,耳边是管风琴如诉如泣的轰鸣,日光透过大扇的彩色镶嵌玻璃窗斜射进来,使自己沐浴在神秘的光影中,那时就会铭心刻骨地意识到,自己本土的传统文化与那西方基督教文化,实在差异太大!尽管我并不会皈依那西方教堂所体现的宗教,但我却不得不承认那建筑,特别是那硕大的玫瑰花形或长尖拱形的彩色玻璃窗,给予了我极大的审美愉悦。
玻璃门窗使传统屋宇的采光方式大大改进,并且也增进了保温作用,而玻璃镶嵌方式的变化,以及彩色玻璃的使用,又使建筑物增加了新的装饰功能。
中国传统建筑在基本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将门窗玻璃化,一般都不令人觉得别扭。我对一些古典传统建筑在翻修中滥用水泥,常觉痛心疾首。但对许多古典园林的房屋亭榭在不改动原有门窗样式的前提下,安装上玻璃,却总是心平气和。
但从上世纪起,随着玻璃工艺的不断提升,它在建筑中逐渐从配角演变成主角,它们不再满足于充当门窗的配件,而是大摇大摆地去取代建筑的主体结构。这风气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也便劲扫神州,最突出的,就是到处耸起玻璃幕墙的楼房。由疼爱,到溺爱,发展到滥爱,玻璃就像是人类没教育好的顽劣子弟,开始到处惹麻烦。
目前最大的麻烦就是城市的玻璃光污染。响晴日,阳光射到高楼的玻璃幕墙上,那墙面成了巨大的反光镜,照得马路和人行道上的司机行人睁不开眼,有的玻璃幕墙使用的材料平整度很差,反映出的图像已令人不快,更衍射出混乱的光影,从生理到心理上都让人难以承受。这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的一种“公害”。
一些新建筑的设计,似乎也跟某些时装一样,越来越喜欢“暴露”,露颈、露脐、露腿还觉不过瘾,总想以“走光”取胜。玻璃盒子般的房屋,成为一种时髦,露膛露肚,也许确有一种特殊的魅惑之美,偶一为之,聊备一格,未为不可,但到处腆胸凸肚,恐怕就不是什么创新之举、美的景观了。
希望我们的建筑设计师们,能把玻璃这种素质特异的建筑材料运用得更好,具体的建议就是:停止对玻璃的滥用,提倡实用、巧用、妙用。
·漫话玻璃 07/06/22
·变局中的建陶新版图 07/06/22
·处理垃圾的方式 07/06/22
·富力盛悦居倍受买家关注 07/06/22
·罗马:永恒之城vs柏林:现代城市 07/06/22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