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上的门和打开的窗
在今年四月底,佛山市政府召开加快推进陶瓷产业提升联席会议上,提出了在全市范围内不再审批陶瓷行业一般生产性企业,也不鼓励陶瓷企业在本市及各区内搬迁转移。5月份,受安全事故影响,佛山百余陶瓷厂水煤气项目被叫停。
佛山市政府对陶瓷行业在本地扩张慢慢合上大门的时候,一些内地政府为这个行业打开了窗口。
5月份,江西萍乡、宜春丰城以及沈阳法库、安徽淮北、内蒙包头等地政府组织的招商团队,穿梭于佛山各大企业,推介资源和政策,一般都由市委书记、市长等亲自带队,阵容强大。而一些大企业的投资考察团队,也纷纷踏上各方投资热土,据某企业相关人士介绍,今年四五月份,他们远行1万多公里,基本上走遍内地所有有一定投资价值的地方。5月底,佛山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尹虹带领唯美陶瓷、方圆陶瓷等企业老板或代表考察江西萍乡和宜春。
5月份,乐华、金意陶在景德镇投资24亿元;新中源在高安投资8亿元;东鹏在丰城投资14亿元。中国陶瓷行业跨产区的资本流动从来没有像今年这么频繁,这么猛,始于2001年新中源在四川夹江投资的产业转移到如今掀起高潮。
二、中国建筑陶瓷新版图
中国建筑陶瓷行业的版图近年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的演变,现根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将各主要产区的情况作简要概括(数据来源为采访所得并结合专家意见)。
1、传统产区
广东组团:广东组团主要包括佛山及周边的清远、河源、肇庆产区,年产量约24亿平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50%。
佛山产区:有新中源、新明珠、鹰牌、东鹏、蒙娜丽莎等近300家建筑陶瓷生产企业,近千条生产线,2006年产量约15亿平方米。佛山陶瓷禅城以石湾、南庄为中心,在三水、高明、南庄、顺德等地多点分布。一些总部位于佛山的企业把部分生产基地设在周边的清远、河源、肇庆等地。佛山是引领新一轮建筑陶瓷产区转移的主力。据行内人士测算,佛山陶瓷行业总产值为4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7070.48亿元的6%左右。
佛山在十个建筑陶瓷中国名牌中占有七席,分别是东鹏、金舵、冠珠、钻石、新中源、蒙娜丽莎、鹰牌(其三个中国名牌是东莞的马可波罗、上海的亚细亚和斯米克)。
清远产区:产量约2亿平方米,是新中源、东鹏、蒙娜丽莎、马可波罗、欧雅等企业的生产基地。
河源产区:产量约1亿平方米,是鹰牌、万峰、恒福等企业的生产基地。
肇庆产区:现有高要金陶工业园、高要白土陶瓷集聚基地、四会龙湾陶瓷工业城、鼎湖永安陶瓷工业园等四个陶瓷工业园区。现有陶瓷企业60家,包括新明珠、欧雅、将军、骏仕、伟达、郭氏、嘉联、莱德利、权盛、纯美等,年产量约4亿平方米左右。肇庆的建筑陶瓷除几家本地和福建的企业外,90%从佛山迁徙而来,包括圈地1500亩,斥资10余亿元打造高要生产基地的新明珠陶瓷集团。2006年12月,肇庆陶瓷行业协会高调成立,会长由新明珠集团董事长叶德林担任。
山东组团:包括淄博、临沂等主要产区,产量约11亿平方米左右,是目前除广东外,中国最大的建筑陶瓷产区(2006年有媒体报道其总产量甚至已经超过广东)。
淄博产区:有企业近300家,生产线近500条,生产能力约9亿平方米,本土企业有皇冠、耿瓷、国润、娜赛提、瑞诺、万友、统一、常鑫、东岳、城东、狮王、强冠、齐鹏等,东鹏、亚细亚、博艺、百度等由是佛山、上海等企业投资的北方生产基地。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建筑陶瓷工业协会正是1986年在淄博成立的。
临沂产区:产量近2亿平方米,有山东地王集团等企业。
福建组团:企业近300家,生产线500多条,产量约5亿平方米,其中晋江4亿平方米(《泉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泉州市的数据为4.16亿平方米),闽清1亿平方米,福建外墙砖产量据称占全国产量70%,有腾达、华泰、恒达、豪山、协进、协盛、豪业、源隆、国星等企业。
华东组团:包括上海、江苏、渐江为主的华东组团,建筑陶瓷以台资为主,产量约1亿平方米,汇聚诺贝尔(杭州)、斯米克(上海)、亚细亚(上海)、冠军(昆山)、罗马(苏州工业区)等生产高端产品的企业,表现布局分散、总量不大、质优价高、风格内敛,与广东等企业有较大不同。
四川夹江:近100家企业,238条生产线,产量5亿平方米,新中源在夹江陶瓷企业市场占有率最大,本土企业新万兴、建辉、米兰诺等都有10条左右的生产线,威尼以经营高档砖为主,娥眉金陶、四川科达等十家左右的企业都有2至4条生产线。2006年底,天然气供应紧张,水煤气项目启动,近十家大厂全部新建水煤气。
河北高邑。有企业65家,生产线74条,年产量约为1亿平方米,但在人才、资金、能源及技术升级方面仍较大压力。
辽宁建平:园区生产和在建的企业已达24户,13户企业的14条陶瓷生产线投产,年产量约5000万平方米。
山西阳泉:阳泉市共有16家陶瓷企业,代表企业如华龙陶瓷有限公司、阳泉玉石陶瓷有限公司,集中于阳泉郊区,多为国有企业,体制的包袱比较大,改革的任务重。2006年11,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和佛山市部分陶瓷企业及杭州诺贝尔集团的企业负责人新加坡到阳泉考察。
新势力:这些地区或是近年比较活跃,或是有一定基础,并可能成为下一轮中国建筑陶资重点产区。
江西:江西的陶资工业占尽区位、自然资源、人材储备、陶瓷工业基础、与广东等陶瓷产区特殊的人脉等优势,以及对上世纪90年代痛失发展建筑陶瓷大好机遇的重新体认,使其在承接新一轮陶瓷行业转移中出位。可以预见,江西在新一轮产业调整中将成为新的产业中心。作为一个为全国的陶瓷业提供了源源不断智力支持的地方,江西成为陶瓷行业转移的热点,我们不妨视其为一种层次较高的反哺。江西省发改委最近批复了萍乡、高安、景德镇三个陶瓷生产基地,分别定位为工业陶瓷、建筑陶瓷和日用陶瓷。
高安:现有陶瓷企业28家,生产线35条。2007年5月新中源与高安市政府签订8亿元的投资合同。
丰城:在斯米克进驻以前,基本没有现代陶瓷工业基础,但继去年年底斯米克进驻以后,今年5月,又收到东鹏14亿元的投资大礼,发展势头不可小觊。
沈阳法库:企业108家,已投产生产线80多条,在建的生产线100多条,年产量1亿平方米。有金圣达、陶盛、日日升、飞奥美、王者、天强、万顺达、强力、合家乐、沈乐、天成、蓝威、天玉龙、浩松、冠盛等企业。专人常年在佛山等地招商,已坚持四五年。
安徽淮北:已在烈山区规划一个占地2平主公里的陶瓷工业园区。现有10多家企业,投产的有8条生产线,年产量2000万平方米。常年派人驻佛山招商。据称佛山某大企业表达了明确的投资意向,有待进一步确认。
四川丹陵、广西北流、宁夏中卫、甘肃白银、陕西宝鸡、内蒙包头等地区的建筑陶瓷行业,或者已经有一定基础,或者在原料、能源方面有发展潜质,因情况掌握不够,不详述。
三、小结
1、产能激增。
关于2006年新增产能有多种说法,《中国建材报》2007年1月15日的报道为增幅为20.16%。从陶瓷行业的上游企业——压机生产商的销售情况来估算新增产能应该是一种可靠的方法。力泰、科达、海源、南方等到国内几家压机生产商2006年销量汇总数据为近500台,按“一机一线”的原则,2006年新增压机可以装备近500条生产线,还不包括少数企业企业进口萨克米压机。如果全部用来生产仿古砖,按一条线日生产1万平方米的水平计算,产能约18亿平方米。如果生产抛光砖,按一条线日生产3500平方米的水平计算,产能约为6亿平方米。如按抛光砖与仿古砖6:4(《中国建材报》公布2006年的瓷质砖产量约为30亿方米,我们假设瓷质砖绝大部分为抛光砖)来算,其产能大约为13亿平方米。
那么这些新增的产能到了什么地方?因涉及一些企业的商业秘密,只能大致地说淄博、临沂、夹江、泉州、闽清、法库、建平、淮北等地产能增加比较快,甚至酒泉、昆明等地也有有新上生产线,这应该与业内人士的想象差距不大。
2、政府产业政策导向和产业自我调整。
这次陶瓷行业转移有在政府产业政策调整的背景,更有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不同的基础,加上中国建筑陶瓷行业经过近十多年的迅猛发展,各企业在战略眼光、资金实力、掌控资源方面已经今非昔比,有了自我调整的能力。
3、少数企业的规模会在扩张中迅速扩大,行业的集中度将提高。
这一轮调整,不仅是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的竞争,也是各企业新一轮的资源分割大战。一些大企业在新一轮扩张中,在全国的布点不只一个,而是可能多至四五个。陶瓷企业在转移过程中拓展了发挥空间,过去认为受行业特点限制,不可能出现的销售额上百亿的大集团将有可能出现。
4、传统产区特别是佛山陶瓷在全国的话语权进一步加大。
新兴陶瓷产区除了富有有资源、能源、区位等优势外,非常缺乏的除了资金,更是人才和销售网络。在招商引资方面,当地政府都会开出一些非常优惠的条件,如内地陶瓷工业园的地价不足广东等地的一半,随着2007年肇庆等的的地价上涨,甚至不足其四分之一。如果当地确有资源、能源,有合理的销售半径,那么目前是陶瓷企业转移和扩张的最好的时机。传统产区在为新入驻的产区输入资金、技术、人才、网络的同时,会进一步加强在全国陶瓷行业的话语权。
四、讨论
1、转移还是扩张?
从目前的情况看,以佛山为代表的传统产区的产量并没有明显降低的迹象。尽管有“在转移中扩张”或“在扩张转移”的说法,其实至少目前还是以扩张为主。尽管从长远来看佛山陶瓷产业有“空心化“的趋势,但事实上的“空心化”还有相当长的时间。
2、相信地方还是相信中央?
企业要关心新产区政府的政策的优惠程度,更要关心其边贯性,尤其要关心地方政府策和中央政策不协调所带来的风险。国家发改委4月29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遏制高耗能行业再度盲目扩张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区一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自行制定出台鼓励高耗能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已经出台的要坚决废止。”钢铁、电解铝、铜冶炼、铁合金、电石、焦炭、水泥、煤炭、电力等行业赫然在列。虽说在名单没有“陶瓷”,但各地政府在规划时基本上都是把陶瓷作为“载能产业”来发展的,在“节能降耗”成为政府刚性指标的今天,“载能产业”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增无减,但愿陶瓷行业不会被视为“高载能产业”。佛山、清远、淄博、闽沂等传统产区环保方面的负面消息时有所闻,新产区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传统产区的老路?有得必有舍,几乎是悲剧般的的真理,“舍”什么地步,要看政府和社会的容量有多大了。
3、突围还是留守?
新中源、东鹏等大企业在突围上动作频频,其他的企业真实意图尚不得知。在目前行业转移目的地确实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得原材料、能源,如果仅从原材料、能源方面考量,广东并不是发展建筑陶瓷的最佳地点。不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不仅是陶,佛山的家具、家电、小五金、有色金属等行业的蓬勃发展,一再证明了广东是一个适合做市场的地方。那些留下来,愿意在管理、研发上下更多工夫的企业,应该有生存的空间。
4、集中还是分散?
新兴产区基本上都规划了集中的陶瓷工业园,按常理说,这样可以避免广东建筑陶瓷当初发展的自发、无序状态,具有前瞻性。不过,也有专家对大型建陶工业园和专业镇的做法提出了质疑。看来,有必要更多地检视陶筑陶瓷近二十年的发展。
5、我们需要多少瓷砖?
就像我们在2005年不能预测2006年的大好形势一样。在目前产销两旺的形势下,我们可能也无法准确预测今后两三年的形势。一位业界专家不无担忧地说:陶瓷行业照眼下这种速度发展,2007年还是然基本延续2006年的形势,2008年要打问号,2009年就很危险。中国建筑陶瓷的市场容量到底有多大,人们不会轻易给出一个答案,也不会轻易相信别人给出的答案(如有调查报告说容量为40亿平方米)。我们更愿意相信,近一年来这一波行业的扩张大潮,老板们都经过严格调研,经过深思熟虑,而不仅仅是“商旅冲动”。
·变局中的建陶新版图 07/06/22
·建筑陶瓷巨头江西投资40亿 07/06/22
·鹰牌映照佛山陶瓷发展30年 07/06/22
·瓷砖价格到底涨不涨 07/06/22
·尹虹先生致词 07/06/22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