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至11日,来自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代表,应邀参加了“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共同为城市文化建设把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建设中的重大课题。”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研讨会上说,精心呵护历史文化遗产,维系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心理需求,也是当代人对祖先和子孙的责任。(6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把脉城市文化建设,留住城市灵魂,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上的重大主题。认真研究这个主题,对于正确引导城市发展,科学提高城市品位,以形成和强化自己城市的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概括地说,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发动机”,而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城市的文化资源越丰富,利用越充分,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就越大。但从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的整体情况看,普遍存在着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
一是城市改造改掉了文化。一些城市在所谓的“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使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一处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除和破坏的事件也屡见不鲜。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其实,城市文化的根基在于其“年轮”。城市建设如同书写一部历史,城市文化首先应当是在尊重历史发展的城市建设进程中形成的。没有历史感的城市,谈不上文化的传承。
二是贪大求洋丧失了特色。近年来,一些城市纷纷提出建立“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盲目攀比、不切实际的倾向十分严重: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采取单一依赖土地经营和房地产开发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幅度扩充城市用地,大面积的增加建设量,导致出现“圈地运动”和“造城运动”,严重损害了民众利益;重攀高比新,轻传统特色——在政绩的冲动下,一些城市盲目追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草坪、景观大道、豪华办公楼和“标志性”建筑,这些项目却往往突出功能主题而忘掉文化责任。
三是忽视民众的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离不开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和规划实施,但是,如果没有各类主体的积极参与,再好的战略和规划都难以实施,城市文化建设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实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地方在城市建设包括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往是“官意”代替“民意”,在决策上,不是充分发扬民主,而是官员自以为是去“主民”。对城市规划,不少质地方政府领导想改就改,换一个市长就修改一次规划。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具有地域性、历史性、人文性和产业性的特征。而上述现象表明,我们的一些城市失去了文化这个“魂”。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官员在城市建设决策中缺少科学态度和人文意识,却多了一些盲目决策和浮躁心态,消解着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立场产生危机。
靠什么留住城市的“魂”?我认为,至少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美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唤起市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城市发展要充分反映普通市民的利益追求。城市发展要充分反映普通市民的利益追求。普通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城市文化的智慧源泉和驱动力量。坚持面向普通市民,回应不同人群的诉求,应该成为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另一方面,重点搞好城市特色论证。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城市的特色是民族文化特性的反映。人为地改变一个城市的传统风格和特点,牵强附会地注入一些格格不入的东西,是对城市特色的扭曲。发展城市文化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搞好论证,结合实际,把握和弘扬本地及民族、人文、历史、地理、经济方面的个性和优势,把文化特色纳入城市化建设之中,使自己城市硬件建设中浸透特色文化的内容,营造特色文化的氛围,塑造特色文化的精神。
文化改变着我们的城市,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文化建设,用全新的理念打造城市的“魂”,使城市内涵不断丰富,品位不断提高。
·万科深入中低收入人群住宅研究 07/06/18
·解读未来15年武汉城市总体规划 07/06/18
·长沙巨幅高价地深圳圈客 引业界关注 07/06/18
·路劲完成顺驰A收购新增8项目 07/06/18
·万科要做房产界的丰田和耐克 07/06/18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