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2007年中,为数不少的地板品牌在市场上消失不见了。这似乎印证了此前业内人士的预测,2007年是中国木地板的死亡年。这让中国地板业心中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的确,刚刚度过了多事的2006年,这一年让中国地板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惨遭337调查、反倾销反补贴、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利空消息不断,接踵而至的便是一个又一个的地板品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虽然,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会长张森林日前在一个木业会议上发言指出,2007年不是木地板的“死亡年”,倒是可以看作是地板行业和林产工业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期当中的调整期。但是,“不论死亡与否,对于地板行业大多数杂牌和小品牌商家来讲,2007年乃至以后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资深地板专家对记者说。
2007,杂牌地板死亡进行时
有资料显示,中国强化地板的市场规模约在100亿人民币左右,全国年销售量大约只有1.6亿平方米。“但全行业竟有1000多个品牌、上千个生产厂商。僧多粥少的
市场环境必然会导致更加激烈的竞争,其结果也必然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优胜劣汰。中国地板行业大洗牌的历史节点已经来临。”中国木材流通协会副理事长高志华对记者说。
高志华认为,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初显成效,全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其直接影响是2007年上市的楼盘数量将比往年少二三成,因此,市场对地板的需求量将大幅减少。另外,木地板生产许可证制度将在2007年正式执行,大批作坊式的小厂将面临“关、停、并、转”的结局。现在,国家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加大,我国森林树木短缺,将导致木材供应不稳定,其结果是价格上涨、货源紧缺。这对于经营规模小和经济实力差的企业来说,要不是被饿死,要不就是被挤死。总之,杂牌地板所面临的死亡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欧典地板总裁闫培金告诉记者:“木地板行业发展到今天,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使地板企业数量逐步减少是一个必然过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地板行业开始时产量小,但市场需求大,企业大都不太注重创新,现在,品牌和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产量不断加大,但市场需求的增长却没有那么快,消费者有了选择的余地,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了。2007年是调整年,没有技术创新的企业或品牌,肯定是死的最快的,自然要退出市场。”
2007,木地板行业的涅□
对于“死亡年”、“调整年”或“洗牌年”之说,有业内专家解释,其表达的内涵是共通的。“2006年末,地板品牌的死亡、整合已经拉开序幕,但结构性调整仍不充分,全国木地板总量很大,但现实情况是大企业不大,小企业太小,企业数量太多,技术和经营管理良莠不齐,强势品牌仍不够强势,集中度不够。2007年,很大一部分品牌肯定将陆续退出市场,重要的是,整个行业将在此基础上得以整合、获得重生。”
那么,地板企业如何才能在2007年残酷的“生死战”中胜出呢?莱茵阳光地板中国区营销总监彭明彪认为,木地板企业应拥有从整合原料、加工、生产、成品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应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品牌;还要有永不满足的创新机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像莱茵阳光以上三方面都做得不错,因为有自己的人工速生林,所以抗衡上游原材料涨价没有为题,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保持相当的价格优势。另外,彭明彪告诉记者,现在地板品牌之间的同质化现象很突出,关键看谁能在重新定位中寻找到突破口。莱茵阳光年初将品牌定位为12mm地板先锋,同时保留了地板原有的运动功能。因为,莱茵阳光看到了未来木地板的发展趋势是,传统的8mm强化木地板,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生活品质的要求。这就需要创新,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既是战略,也是策略。
谈到2007年之后的木地板行业走势,高志华对记者说:“2007年地板行业将会在经历阵痛之后的涅□。随着杂品牌的死亡、大品牌的整合,整个地板行业将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散乱走向规范,行业的优势资源将获得重新配置与整合,整个木地板行业会发展得更健康、更有竞争力。”
·2007:杂牌地板死亡年 07/05/31
·百安居地板再陷“质量门” 07/05/31
·跳出黑点看白纸 营销有策略 07/05/31
·李卫:新一代的使命 07/05/31
·改造四合院:不事张扬融入现代气息 07/05/3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