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对于城墙都市之首的国都的营建,有一套理想蓝图。《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大意是说:都城的营造,要作正方形,每边长九里,各有三门,城中有纵横垂直交错的大道各九条,正通城门的各三条,不通城门的各六条。在城内的东部建太庙,西部筑社稷土;王宫前面是朝廷,后面是商业中心。这个理想的都城设计,强调城市布局的正方和规整,并把王宫布置在全城的核心部位上,南面而王。事实上,中国历代都城的规划,都没有完全符合这一理想;但是许多著名古都,其规划设计,基本上却遵循着此一理想。《周礼》的理想蓝图还特别强调功能分区,即所谓“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以王宫为中心,将一个城市的经济中心、行政中心、宗教中心分开,这个功能分区的原则也被后代继承,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达,而有更进一步地调整发挥。
《周礼》中也提到,营建都城必须先占卜,辨正方位,将城市方位和地理方位互相配合,使人间秩序与自然秩序完全调和一致,城市因此变成一个井然有序的宇宙雏形和象徵。根据考古实测显示,唐代长安的南北纵轴线与正北只有西偏十六分的些微差距。同样的,都城的规划也反映了宇宙观念,汉代长安,基于地形限制的考虑和“体象乎天地”的匠心,北城作出北斗的星座图案,南城作南斗形,因而称为“斗城”。唐代长安,皇城之东尽东郭,皇城之西尽西郭,分为三纵列,每列南北十三坊,象一年有闰;皇城之南,东西共分四纵列,象四时;南北皆九坊,法《周礼》王城九逵之制;东南隅二坊之地,因地势关系,地高不便人居,凿之为池以补足,是“天不足西北,星辰西北移,地不足东南,以海为池”的反映。
中国京城的设计也彰显了君王中心性,呈现出强大的政治权威。以唐代长安为例,当朝贡的使臣和进京官员通过城南中央的明德门时,在空间上便明显地感受到已经臣服于统治这个京城和帝国的君王权力。穿过住宅区、佛寺、道观,然后通向皇城南北主要街道的大门,门内街道两侧是政府机关,官员、卫士在街上来往。出了皇城的北门,就到了承天门,打开大门后,呈现在眼前的就是巍峨壮丽的宫殿,这里是现世权力的所在,也是宇宙的中心。
城市的规划同时又是古代权力层级的反映。除了行政地位愈高,城市面积愈大外,与城门的多寡也有密切关连。重要的古都,城的每边都有三座门,唐代长安、北宋开封、1552年以后的北京,都有十五个能上能下的城门;在十八省的省城中,有十三个其城门都超过四座,而且没有一个少于四个城门。省城以下,设有四个城门的城市,也多为各地的重要城邑。设有四个城门的城市,每一城门与五行、五方各有关系,如东门与春、南门与夏、西门与秋、北门与冬各有象徵意义存在,如南门象徵温暖与生命,北门象徵寒冷与死亡,因此政府的盛典和礼仪多在南门或南门郊外举行,北门及北门郊外,则多与兵戎之事有关。这又是宇宙观念的另一反映。
最重要的,中国城市的内部规划在整个世界的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十分显著的成功地位,更可以说,除了中国以外,还没有一个建筑计划上延展得如此广阔深远,没有一个建筑群像中国古代城市那样完全在极有组织、层次分明的控制下构成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
自从五世纪末年北魏营建洛阳城起,即有初步的都市土地分区使用原则,不但确立了中国城市建筑中的轴心原则与左右均齐对称的布局,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独立的、隔离的宫苑单位,使城内的宫殿、官署、民居及市场区域分别,以免繁杂而公私不分。洛阳城的营建并开创了城市史上著名的坊里制,构成了中古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徵。这种将城郭坊里划成若干社会经济性能源同区域的制度,不仅是京师土地利用的蓝图,实际也是京师全盘的社会经济设计,它反映了城市的多重机能,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阶级观念。
北魏洛阳的营建,直接影响到隋唐长安的规划,长安城的建筑规划则成为后世都市设计的典范。长安城的规划也是在对称的原则下,沿着南北轴线,将宫城和皇城置于全城的主要地位,并以纵横相交的横盘形道路,将其余部分划为108个具有区域性和阶级性的里坊,东西各有一市场。
唐长安城内以横直街道将全城分为横盘形,使市容整齐划一,这也是一大创举。根据日人平冈武夫的估算,长安城内有东西横大街十四条,每条宽六十九公尺至一百四十七公尺;南北纵大街十一条,每条均宽一百四十七公尺;另有丹凤门大街更宽达一百七十六公尺。这些大街,连同城东南隅空地,约占全城面积百分之十九。其余皇城、宫城、大明宫、东西市及各坊,俱规模宏远,不但在历代帝都之上,即在人类史上,亦各空前绝后。
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基本上遵循唐代长安城的规划,而为世界现存最伟大的中古时代都市。当元代建设大都时,其城墙、城门、皇宫、水道、街坊、道路、府第、衙署、仓库等均按照一个完整的蓝图来建造,可说第一次把中国古代营建国都的理想,配合实际的地理环境,在最近似的程度上,富有创造性地表现出来。而北京的都市设计,能将河湖水系的导引及市区的规划结合起来,更属创举。从北京城的平面设计、宫殿建筑及园林庭囿的配置及造型上,体现了专制统治者的政治要求和意识型态,也集中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