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投资节奏分化显著,头部央国企凭资金优势主导核心城市,混合制及民企侧重风险控制,下半年将放缓拿地,优质稀缺地块仍具吸引力,投资节奏将进一步持续分化。
观点指数 在9月19日观点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投资分化 | 2025年9月房地产企业新增土地储备报告》中,我们发现房企拿地策略依然延续“核心城市聚焦、风险控制优先”的基调,头部央国企等凭借资金和资源优势主导优质核心地块的竞争,而混合制、民企等则更加注重风险控制,投资更加谨慎,下半年将放缓拿地节奏。
观点指数发布的房地产企业新增土地储备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前50房企单月新增土地建筑面积225.64万平方米,环比下降54.03%。
值得注意的是,前50房企1-8月累计新增土地建筑面积3624.23万平方米,同比上升7.19%。
数据来源:观点指数整理
其中,中海地产、招商蛇口、保利发展控股新增的全口径土地储备分别为309.37万平方米、275.64万平方米、267.19万平方米,处于领先位置。
从权益拿地金额来看,1-8月土地投资力度最大的企业为华润置地、中海地产、绿城中国、保利发展控股、招商蛇口,权益拓储金额分别为584.5亿元、550.1亿元、502.4亿元、478.7亿元、404.6亿元。
从新增货值来看,1-8月土地新增货值最多的企业为保利发展控股、中海地产、招商蛇口、中国金茂、华润置地,新增货值分别为894.5亿元、810.9亿元、806.9亿元、665.9亿元、586.6亿元。
8月,华润置地在上海、深圳及广州收购了3幅地块,权益拿地建筑面积38.39万平方米,权益拿地金额为260亿元。招商蛇口在上海、深圳、西安拿下4宗地块,权益拿地建筑面积为43.71万平方米,权益拿地金额为128.75亿元。保利发展在三亚拿下2宗地块,权益拿地建面为16.24万平方米,权益拿地金额为11.34亿元。绿城中国在深圳、金华拿下两宗地块,权益拿地建筑面积为10.06万平方米,权益拿地金额为18亿元。
观点指数观察到,房企拿地策略依然延续“核心城市聚焦、风险控制优先”的基调,头部的央国企例如,华润、保利等凭借资金和资源优势通过联合拿地继续主导上海、深圳等优质核心地块的竞争。而不完全统计业绩会上的表述来看,绿城中国、龙湖集团等混合制企业、民企在土地投拓策略上更加注重风险控制,投资谨慎。
8月15日,深圳出让宝安区新安街道A002-0108宗地,起始价64.09亿元,最终由深圳市招顺置业有限公司(招商旗下公司)、深圳市润昆房地产有限公司(华润旗下公司)联合体以86.4亿元竞得,综合楼面单价约5.95万元每平方米,溢价率34.81%,也是今年以来深圳拍出的最高总价地块。这次合作拿下宝安南街坊地块,是招商与华润在深圳的第二次合作。
8月29日,保利发展继2024年在海南两次拿地之后,再次在三亚中央商务区月川单元补仓。三亚中央商务区月川单元南片YC1-04-02A/B和YC1-04-02C地块成功出让,保利发展以超23.4亿元的综合总价竞得该城镇住宅用地。该地块占地约106亩,总占地面积为70434.60平方米,将用于建设市场化商品住房。
地块容积率介于2.1至2.4之间,最大可规划计容建筑面积约为162424.07平方米,挂牌成交总价为113366万元,折合土地起始楼面价约6980元每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竞得者保利发展需无偿配建海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部分及其他工程,总投资额达12.12亿元。加上配建投资,综合成交总价达到23.46亿元,综合楼面价约为1.44万元每平方米。
观点指数认为当前房地产企业拿地呈现显著分化特征,头部央国企依托资金与资源优势,如华润、保利等在沪深广高频出手,而混合制及民企则普遍采取风险规避策略,投资节奏明显放缓,更聚焦于财务安全边界内的精准布局。未来,在“核心城市聚焦+风险控制优先”的主基调下,优质地块仍将吸引企业激烈竞争,而企业间投资策略的差异化将持续深化,市场热度将呈现更明显的结构性分化。
本文节选自《投资分化 | 2025年9月房地产企业新增土地储备报告》
阅读报告全文请点击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陈鹏泽
审校:陈朗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