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规模持续收缩,有息负债总额降至709.04亿元; 到期洪峰加剧,净融资额恶化至-523.33亿元;融资成本两极分化,境内外债券价差达5.61个百分点。
观点指数 8月13日,《观点指数 • 2025中国房地产全产业链发展白皮书》发布,其中在《不动产资本金融:修复启动》中,我们发现,房企融资结构呈现深度调整。
负债规模持续收缩,有息负债、境内债、境外债持续下降,非标融资加速出清,银行借款成为绝对主导;到期洪峰加剧流动性危机,净融资额持续恶化,反映“借新还旧”模式濒临失效;境内外融资成本两极分化。
整体负债规模持续收缩,银行借款主导地位强化
负债规模持续收缩:2025年一季度,房企有息负债总额降至709.04亿元,较2022年高峰期的982.34亿元下降27.8%,延续了近三年的去杠杆趋势。其中,境外债券规模从2022年的5.41亿元骤降至2025Q1的1.42亿元,降幅达73.8%。
非标融资(信托+租赁+定向)加速出清:信托融资规模从2022年的35.98亿元降至2025Q1的31.66亿元,三年降幅12%;定向融资同期由24.67亿元降至16.87亿元,降幅31.6%,显示高风险融资渠道持续收缩。
银行借款主导地位强化:虽然银行借款从2022年的478.60亿元降至2025Q1的384.00亿元,降幅19.8%,但在融资结构中的占比仍保持绝对优势(约85%),成为房企最主要的融资来源。
债券融资分化明显:境内债券相对稳定(2022年153.47亿元→2025Q1 150.57亿元),而境外债券规模持续萎缩,融资由外转内的趋势持续。
长期债务结构改善:长期应付账款从2022年的34.58亿元降至2025Q1的8.86亿元,降幅达74.4%,既反映了房企主动收缩投资规模的战略调整,也表明历史高成本债务正在有序置换。
永续债规模保持相对稳定:由2022年的4.31亿元到2025年Q1 的3.67亿元,显示了房企对这类债权融资工具的依赖缓慢降低。
到期洪峰加剧流动性压力,赎回量维持低位运行
发行偿债剪刀差持续扩大,净融资缺口加深:2025年上半年,地产债总发行量2,275.09亿元,较2024年下半年的2,268.27亿元基本持平,但较2024年同期的2,727.31亿元下降16.6%。总偿还量攀升至2,798.41亿元,创近三年半新高(较2024H2增加435.8亿元)。净融资额进一步恶化至-523.33亿元,较2024年下半年(-94.34亿元)缺口扩大5.5倍,反映资金加速撤离不动产债券市场。
到期洪峰加剧流动性压力:2025年上半年到期偿还量达1,578.07亿元,同比增加14.8%(2024H1为1,770.14亿元),环比增长6.4%(2024H2为1,482.81亿元)。结合净融资连续三个半年度为负值(2024H1至25H1),且发行量持续低于总偿还规模,行业"借新还旧"模式濒临失效,短期偿债压力显著抬升。
提前兑付量触底反弹,流动性压力加剧:2025年上半年提前兑付量达355.41亿元,环比激增164.5%,同比上升28.9%。尽管较2022H1峰值仍有差距,但逆转了连续三年下滑的趋势(2022H1→2024H2累计缩量72%)。
赎回量维持低位运行:2025年上半年赎回量降至126.92亿元,环比下降17.6%,仅为2023H1峰值的51.3%。自2023年起赎回量持续在120-155亿元区间窄幅波动。
融资成本分化加剧:境内外市场两极分化
境内债券融资成本持续上升:境内债券平均融资成本延续上升趋势,2025年一季度升至2.53%,较2024年的1.98%进一步提高。虽然部分企业提出债务重组和专项债扩容加速出清,但市场对地产债仍持有谨慎态度。
境外债券融资成本维持高位:境外融资成本在2025年一季度录得8.14%,较2024年的6.26%提升近30%,整体仍处于较高水平。这一数据反映出国际资本市场对中资地产债仍持谨慎态度,风险溢价居高不下。实际上,除绿城等少数优质房企能以8%左右的利率成功发债外,多数房企境外融资渠道基本冻结。据统计,2024年境外违约规模占比超70%,再融资成本与违约率形成恶性循环。
境内外融资成本差异显著:当前境内外融资成本差达5.61个百分点,这一价差推动房企融资策略持续转变。但需警惕的是,境内市场的低成本融资主要惠及头部房企,而中小房企仍面临融资困境。同时,境外市场的融资门槛持续抬高,国际投资者对行业风险依旧谨慎。
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工具升级:龙光集团创新推出"深圳/成都商业地产信托份额抵债"选项,推动境内21笔债券+ABS重组方案100%通过。华夏幸福以物业资产信托受益权抵偿240.01亿元金融债务,累计完成债务重组1926.69亿元。融创中国境外重组通过"全额债权转股权"方案获75%的债权人支持,预计削减债务600亿元。碧桂园发行强制可转债,将集团主要境外债务转换为股权、延长债务期限或削减债务本金,超75%的债权人加入协议。
从中不难看出,房企摆脱传统展期依赖,通过资产证券化与股权置换实现零现金削债,非现金化债成为主流方案。
司法重整提速与股东协同深化:金科股份重整计划获重庆五中院批准,成为首个进入执行阶段的百亿级房企案例。旭辉控股境外52.7亿美元重组获法院批准,但同期子公司突发10.19亿逾期,暴露执行矛盾。
万科7月3日获得深铁集团新增62.49亿元股东借款,并对已有8.9亿元借款展期至年底,本次支持总额达71.39亿元,借款利率维持2.34%的低水平。
头部房企高支持率驱动债务规模下降:时代中国境外重组获90.08%的投票通过,创民营房企最高支持率。碧桂园/融创超75%的债权人加入重组协议,累计削减债务超700亿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陈朗洲、夏宇
审校:陈朗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