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着力完善金融产品体系与强化金融对养老产业的支持,险资全链条参与康养生态,推动业务从单一保障向综合服务升级。
观点指数 8月13日,观点指数研究院发布《中国房地产全产业链发展白皮书》,其中在“康养发展:重塑金发价值”篇中指出,庞大的“新老人金发群体”金融资产为保障创新提供动力,险资机构正从对接养老社区的保险产品,到覆盖长期护理的金融服务,推动老年金融资产“活”起来。
自2025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正式实施,财政部安排5000亿元专项资金,投入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等领域。这一举措旨在系统性解决传统养老模式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构建契合当前老龄化特征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战略布局。
回顾2025年上半年,康养领域政策密集出台。观点指数统计显示,“养老金融”相关内容被提及37次,政策着力完善金融产品体系与强化金融对养老产业的支持。国家出台政策规范保险资金股权投资,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广州、江苏、安徽等地方政府纷纷跟进。在产品供给端,丰富养老储蓄、养老保险等传统产品,创新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等金融产品,拓宽老年群体财富保值增值渠道;在产业支持端,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养老产业的信贷产品,为养老机构和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增强养老产业发展韧性,夯实养老服务的金融基础。
而在金融消费层面,庞大的“金发群体”金融资产为保障创新提供动力。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持有的储蓄、基金、保险和理财四类金融资产规模约76万亿元,人均达25万元,其中储蓄存款超50万亿元,占全社会金融资产的34%。如此规模的金融资产,反映出老年群体对财富保障与增值的迫切需求。从对接养老社区的保险产品,到覆盖长期护理的金融服务,推动老年金融资产“活”起来,既能保障养老生活品质,又能为养老产业发展注入金融动能。
截至目前,保险机构在康养产业的规划投资规模已超3000亿元,投资版图广泛覆盖养老社区建设、大健康生态企业孵化、银发投资基金设立等关键领域。保险机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资本运作整合资源、跨界合作打通产业环节、产品创新匹配养老需求,构建层次丰富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等方式,成为康养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当前,保险企业积极拓展基础保障业务,推出分红险、信托、健康险、长护险等产品,围绕养老需求创新产品矩阵。泰康人寿规划投资养老社区1000亿元、投资大健康生态企业200亿元,投资规模达1200亿元,并推出“长寿有约”、“健康有约”等保险金融产品,携手邮储银行深化“保险+金融+康养”布局,将保险服务与养老社区场景深度融合,让客户在享受养老社区服务的同时,实现财富规划与健康保障。
险资机构与地产及康养运营公司合作紧密,“保险+康养”模式协同效应显著。险资凭借保险客户资源,为康养养老社区输送有养老需求与消费能力的群体,还依托养老社区开发专属保险产品;地产及康养运营公司以专业能力,为险资养老项目提供落地支撑,实现客源、资金、服务良性循环。
中国人寿充分发挥旗下500亿元大健康基金、200亿元大养老基金及新增100亿元银发经济产业基金作用,与远洋椿萱茂续签“保险+养老”合作协议,客户享有优先入住养老社区权益,并以金融工具串联康养服务。中国太保规划投资养老社区200亿元、100亿元大健康基金,推出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等专病保险,携手浦发银行、法国欧葆庭,引入国际康养运营经验,以金融产品创新响应特殊养老需求。
通过全流程参与,险资全面融入康养生态,构建覆盖投资、运营、服务的全链条养老服务模式。这一模式推动保险机构业务从单一风险保障向综合康养服务升级,以金融力量赋能康养产业,在养老社区建设、康养服务供给、金融产品适配等方面发力,为应对老龄化挑战、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保险方案”。
本文节选自《康养发展:重塑“金发”价值》
阅读报告全文请点击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李永泉
审校:陈朗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