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市场供需重构,核心城市与城更项目成新引擎

观点指数研究院

2025-08-12 18:36

  • 城市更新政策加速落地,多元主体合作模式有效激活存量土地,成为市场新的增长点。

    观点指数 在7月25日观点指数研究院发布的《缩量提质 | 2025年7月房地产企业新增土地储备报告》中,我们发现,在 “稳地价、稳预期” 的政策导向下,土地供应节奏更趋合理,成交则呈现显著的城市分化:核心城市因人口流入与配套成熟,土地市场热度高;非热门城市则面临需求不足压力。

    土地市场是房地产行业的 “晴雨表”,其供需变化直接反映行业周期与区域发展差异。土地供应方面,报告期内,一二三线城市供应住宅用地 456 宗,规划建筑面积 2727.36 万平方米,环比下降 10.04%,同比下降 18.24%;供应起始楼面价 4629.49 元 / 平方米,环比下降 8.38%。

    数据来源:Wind、观点指数整理

    这一调整源于地方政府对市场消化能力的理性判断:2025年5月全国住宅用地供应放量后,市场去化速度不及预期,部分城市出现土地流拍现象。为此,多地政府减少土地投放量,避免 “供过于求” 导致的资源浪费。例如,北京市6月住宅用地供应宗数环比下降 72.73%,上海市供应面积环比下降71.08%,均为主动调控市场的体现。

    分城市能级看,二线城市供应呈现“量价齐升”:供应宗数168宗,环比增长6.33%;供应起始楼面价6936.46 元 / 平方米,环比增长7.69%,主要因推出地块多位于成熟商圈(如武汉光谷、杭州滨江区),配套完善且人口密集,对房企吸引力强。

    三线城市则“量跌价升”:供应宗数282宗,环比下降11.60%;供应起始楼面价2676.45元/ 平方米,环比增长3.46%,但供应地块多位于非核心区域(如南通开发区、张家港乡镇板块),虽价格微涨,但市场认可度有限。

    土地成交方面,报告期内,一二三线城市成交住宅用地451宗,规划建筑面积2847.86万平方米,环比上升52.40%,同比上升14.36%;成交总价1838.06 亿元,环比飙升102.76%,同比增长37.46%,显示土地市场整体活跃度显著提升。

    数据来源:Wind、观点指数整理

    这一增长主要由二线城市拉动:二线城市成交建筑面积1254.72万平方米,环比增长102.75%;成交总价980.02亿元,环比增长145.11%,其中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贡献了超60%的成交金额。

    观点指数观察到,期内,二三线城市成交分化加剧,具体表现为“核心高热,非核心遇冷”。核心二线城市溢价率高企:杭州拱墅区、成都锦江区的地块溢价率分别达50%、75.74%;非热门三线城市以底价成交为主:南通、张家港等地的乡镇地块,近80%以起始价成交,部分地块甚至流拍。

    此外,一些“强确定性” 的地块受追捧。如回购类地块、低密生态类地块因风险可控、盈利稳定,成为企业拿地首选。例如,南京玄武区紫金山南麓G32地块,因低密属性和生态资源优势,吸引绿城以10.22亿元竞得,溢价率0.39%。

    值得注意的是,期内,观点指数监测的6个重点城市土地供应“量增价稳”,土地成交“量价齐升”,核心城市地块交易火热,供应加推提速。

    2025年6月18日-7月16日,6个重点城市共有90宗地块挂牌,起始价167.26亿元,面积262.13万平方米,出让面积环比激增99.84%。同期,6个重点城市成交涉宅地115宗,总成交价611.76亿元,成交面积287.29万平方米,环比均大幅增长。

    观点指数认为,核心城市土地市场火热的背后,是“人口向都市圈集中”的长期趋势:2025年上半年,长三角、珠三角核心城市人口净流入均超50万,住房需求支撑强劲,带动土地价值攀升。

    此外,报告期内城更政策密集落地,资金支持力度加大。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65万个,完成全年计划的66%;国家发改委下达8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老旧小区改造、危旧房治理等领域。资金方面,超长期特别国债成为重要支撑:截至6月,已支持各地更新住宅老旧电梯4.1万台,2025年计划再投入180亿元更新12万台,间接拉动存量土地价值提升。

    而且,城市更新项目因投资大、周期长,“政府引导+社会资本主导”的合作模式成为主流。例如,上海地产集团联合徐汇城投,以523.03亿元拿下徐汇区东安新村地块,将18.65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为医疗科技城和高端住宅,既改善民生,又激活土地价值。

    本文节选自《缩量提质 | 2025年7月房地产企业新增土地储备报告》
    阅读报告全文请点击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陈朗洲、阳琦    

    审校:陈朗洲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