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社区毛利率不足20%,互联网居家养老业务增长4倍

观点指数研究院

2025-07-07 18:59

  • 当前,企业毛利率显著下滑,部分还面临入住率下降、亏损等困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互联网居家养老凭借便捷性与成本优势快速扩张,规模效应逐步凸显。

    观点指数 在6月18日观点指数研究院发布的《“适老”消费丨2025年二季度康养发展报告》中,我们发现,当前养老社区行业面临成本上升、竞争加剧等压力,部分机构毛利率呈持续下滑,而互联网居家养老企业的规模逐步显现。

    据泰康之家年报数据显示,其医养康宁板块2022-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31.0%、22.3%、12.3%,三年间显著下降。从成本构成来看,日常运营中的人力成本、服务成本持续增加,不断压缩利润空间;养老社区因适老化改造、特殊护理服务等需求产生额外资金投入;旗下医院在医疗设备采购、医护人员薪酬发放、药品及耗材采购等环节的支出,推高了整体的运营成本。

    企业经营方面,复星集团医疗健康服务实现76.47亿元的营收,但毛利率仅为22.71%,尽管较前期有所增长,但仍处于平均水平。兴业控股大健康养老业务营收2.03亿港币,养老床位增加26.5%并实现扭亏为盈,经营利润达0.096亿,增长188%,不过其养老社区入住率仅为76.8%,下降变动3.2%,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

    爱侬养老是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业的上市企业,2024年实现营收4844万元,受市场竞争激烈和人力成本上升影响,毛利率不足20%。朗高养老深耕医养结合领域,诊疗护理服务占比43.5%,但2024年仍亏损2100万元。雅高养老康养园区咨询服务毛利率虽维持在46.5%的较高水平,但也面临市场环境变化出现大幅下降的情况。

    数据来源:上市企业财务报告,观点指数整理

    相较于传统养老社区的发展模式,互联网居家养老凭借服务便捷、成本可控等特点实现快速扩张,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平安健康财报显示,该企业实现营收48.1亿元,调整后净利润1.58亿元,其中居家养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13.5%,并通过线上线下服务融合,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样化养老需求。

    京东健康披露的数据显示,其总收入582亿元,净利润47.9亿元,医疗服务板块表现较好。5月13日启动的京东护士到家“领航者计划”,针对老年人、术后康复人群、重症卧床患者等群体,提供专业上门护理服务,并开展“家庭病房与安宁疗护”服务合作,打造线上医疗服务平台,推动医疗服务向便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熙康云医院公司全年收入5.01亿元,其中居家护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7.7%。该公司互联网医疗服务覆盖494.4万人次,在线问诊量达246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0.8%和49.3%。公司推出的AI智能服务助手“浙小护”、“熙小护”显著提升服务效率,带动居家护理服务量达33.2万人次(同比增长114.9%),护理资讯服务覆盖32.4万人次(同比增长64%)。

    近期,医疗康养行业融资市场活跃度提升,多个细分领域频繁发生B轮融资事件,如新航智创完成3000万元融资,资金主要用于智能医疗设备研发、健康数据中台优化及区域医疗服务网络拓展,助力基层医疗机构实现远程诊断与慢病管理数字化。

    互联网陪诊平台院小陪获得1000万元资金,计划对智能匹配系统进行升级,并深化与医疗机构合作,并推出AI智能提醒、健康档案管理等功能。此外,爱连健康融资后持续拓展“养老到家”服务,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居家养老生态。

    专业机构预测数据显示,中国AI健康管理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7年预计增至2.59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0%。细分领域方面,医疗咨询服务、消费者健康服务、健康解决方案及慢病管理的AI渗透率预计分别达到25%、75%、25%及5.3%,市场发展空间持续拓宽。

    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京东健康、平安健康、腾讯健康等头部企业纷纷发力。京东健康与诺和诺德合作推进慢病管理数字化,基于医疗大数据与AI辅助诊疗系统,构建“预防-诊疗-管理”全周期服务体系。同时配套线上问诊、药品配送等服务,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的线上化延伸。

    观点指数认为,这场以推理AI科技为核心的变革,正悄然重塑养老与健康管理的产业形态,为老龄化社会打造更具韧性的健康保障体系。

    本文节选自《“适老”消费丨2025年二季度康养发展报告》
    阅读报告全文请点击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李永泉    

    审校:陈朗洲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