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依托政府平台获取了丰富的资源和项目,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瓶颈,承接资源后的转化效率亟待提升。
观点指数(GDIRI) 近日,京能集团召开2025年一季度经济活动分析会,明确将全力培育北京康养产业。旗下北京康养集团持续推进公建民营项目的争取及适老化改造工作。数据显示,目前其康养业务养老床位达4724张,养老服务站点数量为243个,较年初新增28个。
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平台资源为北京康养集团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调配,企业能够更便捷地获取项目,开展养老服务相关工作,为初期发展筑牢根基。
依据“十四五”规划,北京康养集团制定了短期发展目标:计划实现养老照护床位1.5万张,辐射服务家庭3.5万户,年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
然而,当前距“十四五”规划截止仅剩一年,实际开业养老床位目标完成度不足30%。
以北京康养集团为代表的地方国企,虽依托政府平台获取了丰富的资源和项目,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瓶颈,承接资源后的转化效率亟待提升。
政府平台筑基
观点指数研究院发布的《卓越指数 · 2025康养运营卓越表现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有60多家地方国企康养集团。各省市正加快资源整合步伐,陆续成立新的政府平台主体,并积极推进康养产业相关机构的布局建设。
与险资、地产及民营养老企业相比,这些政府平台虽起步较晚,但其企业平均注册资本高达20亿元。随着大规模的地方国有康养集团陆续重资入局,预计将对现有康养产业格局产生显著的影响。
这类政府平台主体凭借背靠控股公司和政策资源,在康养产业发展中具备独特优势。不过,由于依托背景各异,其发展路径和业务重点呈现出明显的特征。
北京康养集团成立于2021年10月,通过对国企涉老业务的专业化整合,集团成功接收并管理诚和敬、颐寿养老、老年福、金隅集团4家养老公司资产,以此构建起自身的产业发展基础。
项目拓展方面,2024年至今,该集团中标了17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及多个养老驿站,持续深化政企合作,积极推进社区嵌入项目的拓展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位于北京顺义区的空港项目年中即将投入使用,将为集团新增512张床位,落成后将成为集团第二大规模的项目,进一步扩充服务床位数量。
截至目前,北京康养集团运营管理49家养老项目,涵盖养老服务中心、旅居康养酒店、康养人才培训基地,以及200余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驿站。
此外,集团承接运营民政部的北京养老服务网,搭建起全市养老服务信息“一网通查、一网通办”体系。数据显示,该网站日均访问量达4.5万人次,总访问量近2000万人次,担任起北京养老服务信息的重要“平台商”。
在民政部门指导下,集团牵头成立北京“冬南夏北”旅居养老机构联盟,汇聚158家优质养老机构,规划设计旅居路线,组织开展多场旅居康养定制服务。
然而,自成立以来,北京康养集团始终在探索突围之路上艰难前行。土地房屋划转、人员安置、编制调整等问题,成为横亘在其发展道路上的重重障碍。
在依托丰富的政府平台资源的前提下,如何实现高效运营,成为集团发展的核心命题。
运营的“上限”
北京养老服务网公开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市现有养老机构608家,全市养老床位总量达11.0万张,平均入住率为59.1%。
经观点指数统计,北京康养集团旗下运营项目平均入住率为69.2%,虽高于全市养老机构的平均水平,但在养老市场化企业中仍处于偏低区间。
在部分运营项目中,北京康养集团展现出一定成效。以前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为例,其前身为前门街道老年活动中心办公配楼,改造后当地街道委托北京康养集团运营,入住率实现从45%到97%的显著提升。
此外,作为北京市属培疗疗养机构转型普惠养老的首个落地项目,东竹园宾馆改造后的颐寿嘉园项目入住率达92.4%,呈现出良好的运营状态。
然而,首批纳入移交范畴的7家市属培训疗养机构均规划转型养老服务设施,预计改造完成后可新增养老床位约1300张,当前仅东竹园宾馆项目成功改造并投入运营。
此外,秦皇岛19家培训疗养机构规划转型为旅居养老项目,新增养老床位4890张,目前整体改造及运营筹备进度较为缓慢。
除上述成功项目外,其余项目入住率均未达到90%。其通过公建民营中标的项目,入住率稳定在78%-90%区间,收入基本可覆盖运营成本,实现盈亏平衡。
同时,整合接管市属涉老国企资产的存量项目运营压力较大,此类项目入住率普遍低于75%,部分项目在改造盘活前入住率不足50%。
因此,集团持续推进项目盘活改造工作,以提升存量资产的运营效能。例如,5月12日启动的大兴区养老服务示范中心改造项目招标,预计工程建设造价1129万元,单床投入达12万/张,建设工期4个月。
同时,以颐寿嘉园东竹园、颐寿轩善果寺、颐寿轩福寿项目为例,护理劳务外包支出分别为503.9万元/年、360.6万元/年,113万元/年,按服务老人数量计算人均成本约1650元/人·月,运营人力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尽管北京康养人才培训中心持续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与输送工作,但行业性专业人才缺口问题仍较突出,与业务快速拓展的人力需求存在阶段性矛盾。
一方面其定位为普惠项目,价格低于市场15%的水平,另一方面持续投入的改造和运营成本,形成价格端与成本端的双重挤压效应。
在存量项目尚未充分盘活的情况下,新的项目不断涌入,资源丰富与运营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
从行业对比视角观察,湖北康养集团加强与复星康养合作,苏州康养集团则委托美国头部养老品牌魅力花园负责运营管理。合作方在智能化运营和精细化管理方面成效显著,有效提升了项目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观点指数认为,北京康养集团可通过与先进企业合作,系统借鉴成熟经验,突破现有的运营上限,持续强化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李永泉
审校:陈朗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