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唔好意思,我哋只收现金。”
中午十二点整,正值午餐时间,香港的茶餐厅迎来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光。尽管收银台贴着一张写有“请用现金找数”字样的纸条,依旧能够听到结账处传来“唔好意思,我哋只收现金”的无奈叹息。
在高楼林立,人潮涌动的香港,现金依旧是主流的支付方式,已经习惯不带现金出门的内地旅客,在这里并不容易找到那些熟悉的二维码。
2018年10月18日,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与腾讯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举行战略合作发布会,双方宣布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并将在移动支付方面展开合作。
会上,新鸿基地产执行董事郭基泓表示,此次合作结合了新鸿基地产的零售与电讯业务,以及腾讯的创新科技和移动支付平台微信香港钱包和微信支付功能,为香港消费者带来经济实惠及便捷的高增值服务。
在2014年,微信和支付宝开始进入香港市场,但相比内地的迅猛发展,移动支付在这里却始终显得有点不温不火。
此次新鸿基地产与腾讯的合作,能否燃起移动支付在香港市场的“大火”,成为了各界关注的重点。
移动支付的“香港劫”
新鸿基地产与腾讯的合作,结合了新鸿基的零售与移动电信业务,以及腾讯的微信香港钱包和微信支付功能,双方将在香港展开移动支付的推广计划。
实际上,这并不是移动支付首次进入香港市场。
2014年,微信和支付宝开始进军香港,并且在2016年,上述两大电子支付服务巨头同时获得了香港金融管理局下发的首批储值支付工具牌照。
然而,拿到牌照不到两个月,支付宝就因侵犯用户隐私等问题遭遇了“香港劫”。
2016年10月17日,香港消费者协会发布了《使用流动支付前 先了解个人资料保障》的文章,将矛头直指支付宝,称其侵犯了“保存用户个人信息七年”这一规定。
虽然,事后支付宝官方出面进行了辟谣,但这一事件在当时仍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此外,在刚刚落地香港时,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业务在香港均收到了极大的限制,与内地的“到菜市场买枚鸡蛋都可以扫码支付”不同,香港仅仅开放了线上支付的权限,也就是说,他们的支付业务仅限在网上血拼。
如果说隐私与权限是限制移动支付在香港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香港老牌电子支付工具——八达通,则是移动支付在香港最强劲的对手。
早在1997年,香港已推出了八达通。最初,八达通只用在巴士、地铁等交通工具的支付上,但随后很快普及在零售业务中,如便利店、超市、快餐店、电影院等,作为小额支付的工具。
根据八达通官网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市面流通的八达通卡已超过3500万张,八达通成为了香港市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支付业务副总经理陈起儒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移动支付在香港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香港发展移动支付还存在着很大困难。”
尽管如此,香港的支付市场在近两年不断地发生变革,旺角、尖沙咀等地的商铺开始普及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硝烟再起
在“得规模者得天下”的时代,支付宝和微信两大电子支付服务巨头接连推出港版支付平台,分食香港移动支付市场。
据观点新媒体了解,在2017年9月,蚂蚁金融服务集团宣布与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长和将以战略合作伙伴身份与蚂蚁金服共同运营香港版电子钱包——“支付宝HK”。
蚂蚁金服与长和于今年3月在香港组建了合资公司AlipayHK,在香港进一步推广支付宝业务。目前,长和旗下的多个零售店铺,包括百佳超市、屈臣氏、丰泽电器等,均可见到“支付宝HK”的标识。
值得一提的是,10月1日,腾讯旗下的流动支付平台微信香港钱包开始向香港用户开放内地移动支付服务,提供跨境支付服务。
而在今天(10月18日)的发布会上,新鸿基地产还表示,作为战略合作计划的首个阶段,从10月20日至11月30日,新鸿基在香港的23家商场及旗下的SmarTone、一田百货将推出微信香港钱包和微信支付的推广活动,活动的奖赏总额超过1300万港元。
同时,新鸿基地产及腾讯将针对微信香港钱包近期推出的“双向跨境支付”服务寻求更多合作机会。
作为全球排名前三的国际金融心,香港市场无疑是个兵家必争之地。有业内人士就此表示,腾讯此次与新鸿基地产合作,有望借此为微信香港钱包和微信支付增加用户群,抢占香港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
对于新鸿基来说,此次搭上移动支付的快车,则有助于其适应内地旅客支付习惯,抢攻内地旅客市场。
但再次来到香港市场的移动支付,能否打破出师不利的僵局,能否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能否从拥有本土优势的八达通占领地上寻找落脚点,依旧是个谜题。
因此,无论是腾讯或是新鸿基,想要实现移动支付的推广,并从中牟利,或许还需要经历一段时期。
在八达通、支付宝、微信混战的时刻,移动支付硝烟再起,但香港无现金时代何时才到来?
香港传真 | 一座城市里的地产漫游与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