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主题为 “地产归途 时间与未来”2018博鳌房地产论坛暨中国地产风尚大奖颁奖盛典在海南盛大举行。东原集团凭借差异化的产品力及社区运营方面的持续创新与实践落地,又一次斩获 “2018中国年度影响力社区运营大奖”的殊荣。
在本次论坛上,东原集团董事长罗韶颖立足于集团长远的愿景和规划,以东原集团创新发展模式,发表了主题为《创新者的窘境、解答和基因》的演讲,分享了东原集团多年来落实创新步伐的思考、经验和教训。
这个题目其实是用了克里斯滕森的三本书,创新三部曲,《创新者的窘境》 、《创新者的解答》和《创新者的基因》。克里斯滕森可能是研究企业创新最系统最深入的人,那么我就偷个懒,拿他的这个框架来跟大家报告一下东原集团正在走的创新之路。
真的,每一个创新开始的时候都挺窘的。因为很难得到需要的支持。
首先这既然是个创新,那么传统套路越熟练的员工,恐怕对它越难以理解和认同。那你都不理解不认同的东西,要你把它执行出来还要执行好,难。第二,创新会打乱核心业务的节奏,分薄资源,直接间接地还会影响到绩效。所以员工正常的反应多半是抗拒,这就是为什么东原集团后来比较出名的童梦童享,第一个试点从启动到真的做出来经历了4个项目,花了三年的时间。
那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创新者的窘境里面给到的建议,我记得是让创新业务独立运转,独立于传统业务以外。独立当然是最省心的,我也巴不得,但事实上,如果你的创新不是那种真正的颠覆式创新,而是跟核心业务强相关,那么你其实不可能真的把它独立出来。东原集团的创新面临的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温室孵化,样板带路
就是说先不要搞大了,先精心打造一个样板,而且是在一个最大化可控的环境里面,尽量减少它跟核心业务之间的相互干扰,就像给它一个温室,再给它意愿度相对更高的一拨人,先把样板做出来。样板出来了,能够让客户和同事都看到这个创新的价值,觉得这真的是个好东西,那么再去升级或者复制就比较容易了。我们的原聚场就是一年前以温室的方式孵化出来第一个,今年会在第一个的成功基础上复制6-8个。
·长远打算,小步快跑
东原集团迄今为止的每一个重要的创新, 都要满足两个条件:必要条件是它能够持续为核心业务增值,充分条件是它最好自己能够跑出来一个商业模式。所以,对于每一个创新我们都有立足长远的愿景,但具体推行则会以分步实施,小步快跑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快速推进,另一方面也避免一下子对核心业务造成太大的冲击。前几天我们复盘了一下,不同阶段的加一起我们现在差不多有十个创新项目,招牌的童梦童享、原聚场之外,社商plus、联合办公、文娱地产、艺术社群、产业地产、幼儿教育、适老社区、安全智慧社区等等,各自都是独立发展小步快跑的,最终存活下来的那些,接下来有可能殊途同归,在社区生态上陆续会师。
·因时而变,因人而变
第三就是保持一个应变的好心态,大方向要盯住不变,但别的都可以商量,不要给自己设限,要因时而变,因人而变。比如我们去年春天开始启动产业地产,一开始我们是希望城市公司把它做起来,后来发现城市公司总经理们意愿度不高,都忙着带队在核心业务的快车道上奔跑,觉得产业地产这个事情搞不懂,而且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不想花时间,导致这件事进展缓慢。所以我们后来干脆专门成立了一个产投公司,把这方面比较强的少数几个人都集中到这个公司,试图让这个公司先把样板做出来,过程中把方法论和模式也探索出来。但结果事情很快又起了变化,因为到今年春天,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城市公司总经理们对产业地产的积极性大增,刚好产投公司的同事在项目落地方面一时半会儿也没找到感觉,所以我们很快又做了一次调整,把产投公司的角色调整为负责产业资源的开发管理、建体系,研究模式,在项目的前端为城市公司提供资源和服务,而项目中后端的落地实施则全部交由城市公司完成。同时也鼓励城市公司自己走出去,找资源。
前面讲的我们的那些办法,可能未必适用于其他公司。因为每家公司有每家公司的基因。这套创新方法论在东原集团如果说还有一定的效果,我认为跟以下几点是分不开的。
一个是人。一家公司的创新业务要能够做起来,跟人分不开,具体说就是有创新意愿和能力的人,能够在这里物以类聚,而且要达到足够的密度。
另外是文化。东原集团整体上比较简单开放,对创新者有激励,同时也足够包容,控制不必要的负激励,不让创新者受伤。再就是在创新业务方面会更加扁平化,低等级距离,因为创新业务需要更多用沟通影响力而不是权力影响力去推动事情。
当然还有一样,就是命要好。我们的社商plus项目今年又考虑重启,是跟原聚场的成功分不开;我们前几年就酝酿的社群运营,恰好赶上了这一波居住的消费升级,不然可能也就是小打小闹,自嗨一下;我们产业地产板块到今天小有所成,有了四五个已经签约的项目,更加是顺势而为的结果,顺的其实就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创新就意味着不确定。价值越大的创新,不确定性也就越大。团队必须面对这一点,没有别的选择。而一个能够打败不确定性,让创新成功概率更大的团队,一定是有一半人是比较“二”的,乐于拥抱不确定性,而另一半人是比较勇敢的,敢于选择去相信前面那一半比较二的人。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我今年的一个心得。我们都知道乐观主义者先从不甜的葡萄开始吃那个故事,就是说悲观主义者不看好未来,所以会先把甜葡萄吃进嘴里再说,乐观主义者才是从酸的吃起,越吃越甜。但我现在觉得吧,真正的乐观主义者是先吃掉甜葡萄的那种,他并不担心,后面为什么就只能剩下酸葡萄呢,后面当然还可以有蓝莓、桃子、甜橙,榴莲,可以有你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各种好吃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