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对中海地产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整个中建系地产业务的整合。
今年2月初,在中海一年一度的新春媒体联谊上,中海地产母公司中国海外集团副董事长孔庆平略显兴奋的向外界表示,母公司中国建筑注资中国海外已有初步进展,最主要是把中建地产的一部分业务托管给中海地产去执行,这只是第一步,只不过后续资产整合还有待内地相关部门批准。
中海地产新任主席郝建民在谈到今后的资产注入进程时亦表示:“相信三年内可以完成。”
对此,相关券商也表示,中海地产托管中建地产的业务只是整合前奏,主要向市场传递了中建地产一定要注入的信号。
早前市场上就已经不断传出中建系内部地产业务将整合的消息,但直到去年8月孔庆平卸任中海地产董事长之际,整合一事件才最终披露。
2013年8月5日,中海地产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拟将中国建筑房地产事业部、中国中建地产有限公司及中建国际建设有限公司运营的房地产发展业务注入中海地产。
当时该消息一经公布,坊间均认为,以中海地产已经达到的高度,如果整合完成,两三年内超过万科成为行业老大,并非不可能。
在业界看来,整合一事并不容易,因为整合必然伴随着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分和人事调整。
经过5个多月的协调后,整合一事已有所眉目。今年1月28日,中海地产发布公告称,与母公司就注资事项进行磋商,并已订立委托管理协议作为过渡安排。
根据协议,中国建筑同意委托中海地产就其业务运营及行政向托管公司提供管理服务,包括以中海地产拥有的现有品牌及知识产权开发托管公司的房地产项目等,至2016年12月31日止,为期三年。
而委托公司包括中建股份于中国成立的24家附属公司,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及物业管理业务,主要位于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成都、长沙、乌鲁木齐及潍坊等地。
此后,中国建筑亦于2月10日正式公告称,就调整直营地产业务经营方式一事,与控股子公司中海地产签署了《委托管理协议》。
中国建筑还提到,考虑到政府监管部门的审批需要时间及存在不确定等因素,中国建筑拟委托中海地产发展全面负责托管公司的管理,而本次的托管公司己包含了拟注入中海地产的全部业务。
关于是次托管协议的签订,中海地产相关负责人曾对观点新媒体表示,托管业务所涉及的区域和项目其实就是中建地产旗下资产,这部分资产所涉及的人事调整已经完成,项目今后的运营会由中海地产主导,算是完成了整体注资事项的关键一步。
“在中建地产的资产中,像上海、天津、武汉等地的项目还是比较优质的资产,这对中海地产今后在上述区域的发展将极为有利。”上述人士表示。
至于后续的资产权益整合,上述人士则谈到,由于中海地产和中建地产分属境外和境内两个上市平台,涉及整合的资产首先需要相关专业机构的估价和审核,然后还要经过相关监管机构的最终审批,因而会是一个长期的调整过程。
不过该人士还是直言,由于整合战略已经极为明确,相信在未来两三年来整合一事也会逐步明朗。
随着中建系地产业务整合思路的逐渐明确,中海地产在内部也开始了针对今后地产整合后管理模式的调整。
去年年底,市场消息曾透露,中海地产计划在吸纳中建旗下地产业务后,将舍弃已实行多年的区域化制度,改为大部制纵向一体化管理,将在集团层面组建工程、营销、财务三公司,实行全国纵向一体化职能管理。
对于中海地产可能已经在进行的内部调整,相关业内人士认为,大部集权管理主要针对的是权限的划分,但中海此举必然削弱区域人事权力,这种调整最难的还是内部的整合,包括人员、机构和文化的整合。
不过,亦有市场分析认为,中海的这种管控模式的调整,为的就是降低整合完成之后的运营成本,同时能够尽快融合两家独立上市企业的隔阂。
上述分析还表示,由于长期处在不同的发展环境之下,中建地产的运作能力远远低于中海地产,整合也就意味着需要对中建地产进行改造。
对于整合可能遇到的问题,孔庆平亦曾坦言,整合确实意在解决同业竞争,同时也想利用中海地产的成本管控优势,把资源集中并发挥到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