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一轮扩张布局后,华侨城将迎来更大的挑战。3月14日,华侨城新任总裁侯松容在201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面对迪斯尼和万达等竞争对手的挑战,华侨城首先要做的是看到自己的优势,并将长处发挥出来。
侯松容表示,由于华侨城拥有欢乐谷、东部华侨城以及欢乐海岸等多条不同类型的产品线,并且已经在国内构建了多点经营格局,因此今后要发挥多兵种优势,以面对点应对迪斯尼和万达等的竞争。
同时,华侨城还考虑以低成本资本运作方式来扩大多点优势,并通过加大并购来获华侨城:以面对点应战万达、迪斯尼“从我们第一个主题公园开业,一直到今天都伴随着市场的竞争,而且越来越激烈。”
取新的产品线。经过2013年的扩张,华侨城在新项目拓展方面初见成效。公司董秘陈跃华在业绩发布会上介绍,新拓展的宁波、顺德、福州三个项目预计可以增加建设用地约6000余亩,住宅和商业建筑面积超过420万平方米。
除了已经确定的项目以外,陈跃华还表示,华侨城还将在重庆、哈尔滨、郑州等新城市,以及已经进入的深圳、成都、武汉等城市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以下为华侨城2013年度业绩发布会现场问答实录:
现场提问:除迪斯尼外,长隆和万达在主题公园方面发展也比较快,华侨城今后将如何面对长隆、万达等竞争者的挑战?
姚军:旅游行业在中国来说没有进入门槛,在国外也是这样,有钱就可以做旅游产品,有钱买土地,买设备就可以做主题公园,这并不是今天才遇到的问题。像迪斯尼和万达可能是具有代表性的。迪斯尼是世界级大型旅游产业的航空母舰,万达是近几年快速增长发展起来的多业态企业,特别是强有力进入旅游,从原来做城市综合体到现在做大型旅游度假区。
但华侨城面临的竞争也不是今年才有,从我们第一个主题公园开业,一直到今天都伴随着市场的竞争,而且越来越激烈。2005年香港迪斯尼开业时,我们也很认真研究过,并且还很紧张,因为迪斯尼就在家门口。后来经过研究,我们觉得只要强调自己的品质,强调自己的发展战略,特别是要和迪斯尼有差异化运营、差异化管理。
从那个时候开始华侨城就是这么走过来的,2005年9月1号香港迪斯尼开业,那一年以及第二年深圳欢乐谷景区反而增长了,包括香港海洋公园那一年也出现了增长,反而是香港迪斯尼开业第一年、第二年都没有完成预期目标。我们在全国布点、布局,是“以面对点”来应对市场竞争格局。
在这个问题上,华侨城始终抱有信心,当然这个信心也来自于我们每一天都在研究市场、研究对手。所以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更新、更现代、更先进和更好的欢乐谷诞生,我们也会在竞争磨练中让产品更迎合市场,能够和竞争对手共处一个市场。
现场提问:地产业务方面,今年的新推货值有多少,去年留存的货值又是多少?市场预计今年的整体情况会比去年要差一些,如果去化出现问题,公司将如何应对?公司提到今年要增加一线城市的土地储备,请问你们将以什么方式去增加?
张立勇:今年地产货值和开工的规模与市场是紧密相关的。今年计划加大开工数量,大概是将近100万平方米,但具体货值则要根据竣工来推算。如果按照计划开工量计算,今年新推货值大概有200亿到250亿左右,最终的数量要按照推出时的具体市场价值来估算。
2013年也加速了推盘节奏,所以留下的货值比往年少了很多,最主要是因为坚持快周转、快速推盘的策略。在一二线城市加大布点是公司的策略,因为一二线城市市场比较稳定,供求结构也比较健康,公司的决策是在一二线城市获取资源,途径除了沿用综合能力开发平台去获取土地外,也会同时关注在一二线城市短平快的项目,通过招拍挂等方式获取。
现场提问:公司的经营业绩和估值水平是不相符的,在机制方面,华侨城能否有更大的探索和积极的推进?
侯松容:公司的估值从PE来讲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地产公司,地产公司估值普遍较低,这是因为宏观形势的影响。但从主观来讲,我们对自己的定义并不是纯地产公司,而是旅游文化加地产的公司,特别是旅游文化是业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也是旗帜性板块。
在开发的时候,用的方式和地产商不一样,华侨城不仅仅是在造房,而是把旅游文化和地产整合在一起,是造城的概念,是复合的多元产品一块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销售的不是单一的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现场提问:国内很多传统企业都在思考互联网思维,华侨城在各方面业务中是否也会考虑引入一些互联网思维?
侯松容:华侨城也在建设智慧景区,主要是在所有景区内通过WIFI覆盖,和游客建立一个景区互动平台以及游客离开景区之后的长期互动。希望通过这样的工作最快速度得到消费者反馈,从而提升产品、服务以及管理,这也是互联网思维一个亮点,就是体验。
当然,互联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就是一个平台模式,或者叫眼球模式。哪怕最终没赚到钱,但在吸引足够的眼球后,也可以在进一步考虑能做什么事情。华侨城在这方面很有优势,去年有差不多3000万人次游客进入我们的园区,如果通过互联网思维模式能使每人多消费10元,这也就是3亿,而且今后游客人数还会不断增加。
这里面可挖掘的空间很大,我们在两三年前就提出了倍增计划,就是在门票收入继续提升的情况下来挖掘入园二次消费,把3000万人次变成4000万、5000万人次,之后的价值就会更大。这也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先做大平台,然后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获利的空间,下一步会朝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现场提问:公司在年报中提到了一些新的思路,具体举措有哪些?
侯松容:公司确实在思考资源全球配置的问题,现在华侨城毫无疑问是全国性公司,将要进入的城市以及已经确定要新进入的城市加起来有十几个。就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来说,基于成熟的产品线和成熟的商业模式,自然要去寻找更新,更大的市场空间,所以一定程度上迈向国际化是必然的。
我们很早就设立了香港华侨城,又有华侨城亚洲这个境外上市平台,在资本市场上已经有相当程度的投资渠道,在融资上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另外,并购方面希望能够有所作为。面对迪斯尼、环球影城以及万达和长隆的竞争,我们首先要看到的是自己的优势,寻找自己的长处,然后把长处发挥出来。
第一个优势,我们有很多产品线,除了欢乐谷主题公园之外,也有东部华侨城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还有以欢乐海岸为代表的都市娱乐,所以要把多兵种的优势发挥出来,进一步发展新的产品线。第二个优势,我们已经在中国构建了多点经营格局,其他公司都还没有完全形成这种发散式、多点的经营格局。这种运作方式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将相当一部分游客堵在家门口,在当地就实现销售。
现场提问:2013年公司的净利润增速比市场预测要低一些,公司现在处于新的增长期,这个过程中能否保证利润的稳定增长?
侯松容:净利润方面,预计2014年会实现增长,不管是房地产还是旅游文化都有增长。相信在未来几年要谋求更大幅度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外延式扩张是一个主要手段,当然内部挖掘也非常重要。
现场提问:公司曾通过欢乐谷门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尝试,今年是否会有推进?
丁友萍(财务总监):华侨城从2010年开始在创新融资方面一直走得比较靠前,此前就依靠集团平台做短券、私募债等。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在全国范围内我们也是第一家。新的融资方式方面,我们会有两个方向。
第一,会非常关注资金成本的概念,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新的东西而去做新的融资;第二,会非常在乎整体融资的结构稳定性,包括产品的结构,中长期和短期融资的分布。
从2014年整体情况来看,货币政策趋势总体而言比较严峻,在央行要求总量稳定,调结构的情况下,我们的应对基本上是刚才提到的,在原有一些品种上努力,一直会维持在这些品种方面的优势。针对一些新的融资机会,如果能够满足我们的要求,就会一直关注。包括现在提到前海基金的成立。(采访/整理: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