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讯:11月13日,招银国际与德意志银行分别对中海宏洋作了最新评级,都表示要维持“买入”评级。
中海宏洋股价从5月的历史高位13.1港元至今下跌约32%,招银国际认为其表现欠佳主要有2个原因,即中海宏洋集中在3、4线城市开发地产项目,投资者正担心中国3、4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
此外,中海宏洋正在经历业务转变期,由过去以一线城市旧项目为主要贡献来源变为以3、4线城市新项目为主要贡献来源,因此边际利润受压,毛利率由2012上半年的50.1%缩减至2013上半年的32.7%。
但招银国际表示依然看好其未来的盈利可观性,2013年1-9月合同销售金额和面积增加了7.8%至132亿港元和46.6%至125万平方米,即表示公司已完成全年销售目标170亿港元的77.5%。至2013年中,约126万平方米的物业已预售及仍待入账。
值得注意的是,招银国际在报告中特别指出,中海在2009年收购该公司,主要着眼是其在北京及广州的土地储备。主席郝建民在2013年中也成为中海的主席,因此其相信公司有机会被私有化,以节省行政开支及时间。
根据招银国际预测,中海及中海宏洋的2013年市盈率分别为9.9倍及6.6倍,两家公司在不同的国内城市售卖相似的产品及由同一班管理层经营,其认为投资中海宏洋是一种以较便宜的价钱来投资中海的方法。
德银亦表示,中海宏洋主力发展三线城市,受到楼市政策及供应过剩的影响较少评级维持“买入”。
德银认为,中海宏洋首10月的合约销售已达到全年目标86%,而该公司过去10个月增加27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土地储备,预计相关项目平均毛利率将会超过35%,业务可望持续增长。
德银预计,中海宏洋到2015年底,至少在21个城市都有项目,可望提升每股资产净值,到2017至2018年,年销售额将达到500亿元。
统计显示,中海宏洋总土地储备达1063万平方米,其在今年第3季购入4幅分别位于常州、合肥、呼和浩特及扬州的土地,总建筑面积为133万平方米。年初至今,新增土地储备达279万平方米。现有的总土地储备及应占权益土地储备分别为1063万平方米及940万平方米,分布在国内13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