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梁嘉欣 大家都想走出去,大家都在尝试国际化,万科是一个例子,而且,万科已经迈出第一步。
就在不久前,万科成功收购了南联地产,从而获得香港资本市场上市平台的资格。万科不止一次称,这主要是为了进行国际化尝试。
显然,国际化已经提上了万科重要日程之中。在9月6日的媒体交流会上,万科总裁郁亮透露,万科已于日前成立了香港管理部,未来还将会成立美国业务推进小组。“我们也在寻找相应的机会。”
国际化缘由
在郁亮的眼中,万科的国际化步伐早已开始,“我们的产品设计是国际化的,都是国际大师,包括合作伙伴也是。资金有部分是国际化的,外资有部分进来了。”
而万科走出去的原因也很简单——为中国人服务。“国内一些人已经没有买房资格了,那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境外做一些卖给中国人的房子呢?所以我们启动了万科国际化策略。”
郁亮指出,由于国内限购政策的原因,北京、上海、深圳有钱人基本上失去了买房的资格。这也让万科发现国际化的机会,“那天我在香港半山看到一个楼盘30%都是卖给内地人”,而且外资比人民币便宜、期限长,这都是国际化的好处。
但似乎万科目前仍未有很明晰的国际化策略。郁亮透露,现在公司还处于试水阶段,对市场各方面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研究,暂未有具体的发展计划,但已派了七个小组去全球各地考察。
“中国人想去哪里,哪里的中国人最多,我们就去哪里,我们会研究这件事情。”万科选择进入一个新市场也有一定的前提,即与当地企业合作。“任何国际化里面必须有当地合作伙伴,没有合作伙伴不会做的。”郁亮表示。
至于距离最近的香港市场,郁亮表示会优先考虑,但还需要对香港市场规则再做进一步的考察,且必须要有合作体系。“没有合作体系去干嘛?而且你得有合作的价值人家才会跟你合作。”
通过合作方式进行海外扩张,这无疑也是一种聪明方式。但实际上,现在行业内对房企国际化的看法仍不一致。
某房企高管曾指出,国外房地产市场经过几十年的竞争,已经相当成熟,现在进入未必能竞争得过本土开发商。“你走出去可能发现风浪比在国内更大。”到底万科现在进军海外房地产市场,是抄底投资,还是真正做开发,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过,上述高管亦指出,其实中国房地产企业现在没有走出去的必要,因为中国的市场容量相当大。当然,万科亦不否认国内市场的重要性。
郁亮坦言,房地产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15到20年的时间内,住宅市场依然有着很多的机会。
“比如说在深圳,住宅市场不断萎缩,也基本饱和了,但城市旧改就出来了,所以有很多的机会。而且目前市场上很多人群并没有被涵盖,包括老年人口问题,老年住宅是没有解决的,所以这就是未来市场空间所在。”
另外,其亦称,房地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集约化程度会更高,这是市场竞争所致。“在不同城市不同阶段,主要的发展商都会经历从本地发展商转化为全国发展商的过程,这在每个城市都会上演。所以,一个优秀发展商可以接受市场并不断稳定下来,也能够找到增长机会。”
但郁亮亦指出,不要再指望房地产能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角,哪怕它涉及到几十个行业的发展,但未来房地产将只是配套产业,认清这一定位,房企才能找到更多的机会。
“对于后市,我们说下半场是黄金时代下半场,不是说行业不行的下半场,只不过我们上半场过于辉煌,现在只是对过于辉煌得不太正常的局面做个修正而已,这个行业的前景仍然会很好,哪怕宏观调控持续下去也会很好。”郁亮称。
拿地的原因
近期万科在土地市场上的表现也相当抢眼。据不完全统计,自4月开始出手土地市场以来,万科今年至今已新增项目共27个,共需支付的地价款约120亿元。而在9月的第一周,万科亦在广州、合肥共花费46.7亿拿地。
值得一提的是,万科拿的项目当中,商业比例不断增加。“政府非要给我,我不愿意做。”郁亮也表达了自己些许无奈。他透露,刚新近拿下的合肥项目,正是由于政府把商业部分拿走,万科觉得可以做才拿下。
他续称,万科一直都是为了做好住宅而做商业,“我们不能不做,以前我们可以把商业切开给别人做,现在看起来不行,背不住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做这件事情。”
郁亮透露,为了推进商业项目的打造,万科在人才等方面都做了充足的准备,亦在各地开始尝试做起来,“别忘了,万科早年是做商业地产出身的。”
频密地出手拿地,郁亮指出这与对后市的看好无直接关系,“不买地我们饿死了怎么办?我们只会靠做房子赚钱,没别的本事。”其续称,地方政府上半年无地可卖,土地集中在下半年推出,这也导致下半年买地的数量比上半年多,但不存在对后市是否乐观的问题。
郁亮还表示,碰到合适的土地万科就会出手,拿地方面也不分一线二线城市,而是看回报率,但坚决不拿地王。而且,还要视乎手中是否有钱。“我们现在手里有470亿现金,政府又大量推地,所以我们就买。”
不断增长的销售业绩相信也是促使万科有底气拿地的原因之一。截至8月末,万科已累计实现销售面积802.9万平方米,销售金额842.8亿元。郁亮称,今年万科的销售肯定会有正增长,不过,万科从不做计划。
“我们每个月会调整未来三个月的经营安排,每个季度则会研究过去未来12个月的安排。到年底我们会讨论未来36个月的安排,但这个安排里面是指导性的东西,没有任何的计划。公司的经营安排是跟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自己的经营策略,并不是用不变的计划来实施。所以,万科真的是不做计划的运营公司。”
郁亮指出,万科现已走过快速发展阶段,迈入稳健发展时代,“我们青春期长个子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但即使这样,万科对行业领跑者的追求依然不变,尽管此前王石曾高调宣称,万科可能为了质量而沦为老二老三。
寻找竞争力
早前曾有分析指出,踏入下半年,房企也进入施工高峰期,当然这也是补充土地储备时期。
而根据万科中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公司实现开工面积46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44万平方米,分别完成年初计划的35%和28%。而根据年初万科定下的开工目标,计划实现新开工面积132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90万平方米。
换言之,接下来万科的建房速度将不断加快,但这同时也意味着,赶工背后可能将带来更多的质量问题。而万科今年年初亦受该问题所困扰。
不过,郁亮强调,房屋装修质量问题与万科建房快慢速度无关,慢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但万科仍会坚持做装修房。
“从好房子,好服务过渡到好邻居阶段,这是我们的一个变化,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我们在放慢速度。其实我们现在进入城市不是最多的,发展速度也不是最快的。”
谈及质量,免不了也涉及到万科早段时间的人事变动。经过一系列的人事调整,万科的管理层愈趋于年轻化。在郁亮的眼里,这也意味着万科的理想色彩更浓,因为年轻人更有理想。“只要不断有年轻人提拔起来,这个公司才是百年老店的公司。”
郁亮指出,判断一个公司是否优秀,重要指标是看公司能否持续提拔年轻人,而不是看有多少人走。“人总要离开公司的,早晚都要离开。一个家庭说不定分了家之后几个儿子都很好,不能说一分家,财产分散就没办法做大了。”
郁亮不止一次重申,万科人才流动率仅有12%左右,低于行业17%的平均水平。
实际上,万科在人才储备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准备和调整。据透露,万科除了坚持内部培养的策略,同时也在启动优秀人才招募计划——强将计划。
与此同时,万科亦从9月开始强化了区域作用,把总部的业务决策权下放到区域层面,让贴近市场的人做决策。
而在吸引人才方面,郁亮指出,万科有三方面的竞争优势,第一是有竞争力的薪水,奖励体系最完整,没有一个上市公司的激励体系超过万科。其次则是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第三则是健康的环境。
据介绍,万科的奖金与员工的健康挂钩,如果公司的员工体能、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就多发1%的奖金,反之则要扣1%的奖金。